OFO摩拜變相漲價 共享單車洗牌效應顯現
2018-03-01 08:24:21 來源: 福州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共享單車公共管理問題凸顯,飽受市民詬病。
共享單車自一誕生就伴隨爭議和熱度,可謂“自帶流量”。經過多輪燒錢圈地大戰,共享單車變局頻生。大浪淘沙之下,目前摩拜、小黃車OFO取得巨頭地位。春節剛過,兩大單車企業就放棄免費線路,悄然漲價。在摩拜、OFO漲價之后,哈羅單車表示不跟風,將堅持2元包月的低價不變。
摩拜、OFO悄然漲價
“免費騎”時代終結?
在福州市場上,共享單車最多有7家,經過一年的圍獵,不少共享單車折戟沉沙,像永安行、酷騎、DDBIKE等都消失了,一些生死未明,留下不少押金問題。在拼命燒錢補貼用戶的同時,兩大巨頭OFO和摩拜取得絕對領先地位,而當初吸引市民的“免費騎”政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去年7月,摩拜和OFO大打價格戰,摩拜正式推出月卡和季卡,售價僅1折,相當于月卡2元,季卡5元。OFO則直接給1元包月的“地板價”。昨日,記者登錄兩大單車APP發現,單次騎行的價格都沒變,但摩拜的購卡折扣已取消,月卡漲至20元,季卡60元,包年240元。小黃車也關閉了1元月卡購買通道,恢復包月20元的價格。
兩大巨頭變相漲價同時,新入局的哈羅單車仍在“燒錢”補貼。昨日,哈羅單車公告稱維持半小時1元、2元包月的價格,且短期內沒有恢復原價的計劃。據哈羅單車負責人表示,二三線城市仍是共享單車的藍海,考慮到消費者的習慣、現階段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自身的特點,他們采取了和友商差異化的策略。
用戶習慣和公共管理
考驗共享單車未來
共享單車誕生以來,關于單車盈利模式的討論就從未停止,普遍認為,繳費、押金和廣告是共享單車的盈利來源。如今到了“收割”階段,用戶能否接受漲價行為,還考驗著共享單車的未來。
記者調查發現,月卡優惠的取消,針對的恰恰是已經培養起騎行習慣的通勤人員。一位大學城學生告訴記者,之前有摩拜月卡時,他騎行的頻率很高,自從漲價之后,他開始琢磨以后用車頻率,并考慮要不要買輛自行車,畢竟一年240元相當于一輛自行車的費用,以后可能應急時才會使用單車。
也有用戶認為,這不屬于漲價,而是取消優惠,屬于正常市場競爭策略,畢竟單車企業不可能無限制燒錢補貼。長期使用共享單車的市民林先生認為,每個月騎超過20塊就買月票,騎不到就不買,不能和自己買車比,畢竟自己的車維護保養也有成本,而且只能定點往返。
而共享單車的危機并不僅止于用戶的忠誠度。無樁借還解決了共享單車的痛點,但其衍生的過量投放、無序停放等問題飽受市民詬病,也成為城市管理者的“心病”。去年開始,全國各地開始清理過剩的共享單車,去年11月我市一共清理20萬輛共享單車,僅保留15萬輛,有效遏制了共享單車重投放、輕維護的“癌癥式”爆發。
業內人士分析,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共享單車占用公共空間的問題,單車企業的前景還有待觀察。福州日報記者 朱榕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