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0年廈門同安巨型炸棗重現 每個重約6斤像籃球一樣大

2018-02-27 10:05:37 來源: 海西晨報

0瀏覽 評論0

同安東山古廟大炸棗和普通炸棗相比如同“巨無霸”。 記者 陳雅玲 攝

同安炸棗是“同安三寶”之一,名聲享譽海內外,它是同安的特色美食,也是海外鄉親鄉愁的記憶、鄉情的寄托。昨日,在同安東山古廟“敬天公節”習俗活動現場,18個如同籃球大、每個重約6斤的大炸棗亮相,備受矚目。

據同安東山古廟管委會主任陳溪獅介紹,相傳在496年前,同安東山古廟就有用大炸棗“敬天公節”的習俗,但在五六十年代時一度斷層,此次也是同安東山古廟大炸棗時隔60年后再次重現。

[備受矚目]

18個炸棗如同籃球般大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山古廟時,擺放在桌上的18個大炸棗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關注。和普通的炸棗相比,大炸棗堪稱“巨無霸”。

這些大炸棗是正月初九當天制作的,到昨日已放置了一天多時間,盡管滲出不少油來,但炸棗的“份量”仍不可小覷。

“前天炸出來時,每個重量5.5斤至6.2斤不等,平均每個重約6斤。”陳溪獅說,當天這一消息就引來社區居民們的關注,“以前除了八九十歲的老一輩外都沒有見過,大炸棗時隔六十年重現,大家都很興奮”。

[制作不易]

近20名居民分工協作

陳溪獅說,社區八九十歲的老一輩曾多次表示,明嘉靖年間,同安東山古廟就有用大炸棗“敬天公”的習俗,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次復原出東山古廟大炸棗,按照老一輩們的講述,居民們開始著手準備食材。

前期準備好芝麻餡、豆餡后,正月初九上午8點開始,陳錢寶等近20名社區居民分工協作,煮地瓜、糅粉、搓糅,大炸棗的制作方法與普通的同安炸棗基本相似,但想順利包好一個大炸棗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陳錢寶說,每做一個大炸棗就要三個人同時協作。為防止皮捏得不均勻、不夠薄,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把糯米團捏成薄薄的凹形皮;在裝餡時,兩人托著炸棗皮,另一人將餡裝進去,再相互配合收口搓圓,直到捏成圓形。

炸棗時,居民們更是動用了一口直徑為1米的大鐵鍋,并先后使用了8桶5L的油。和普通的炸棗相比,大炸棗下鍋炸熟需要20分鐘左右,而普通的炸棗炸2至3分鐘即可起鍋,期間還需要不斷地翻滾大炸棗,保證均勻受熱。火候和技術都憑居民們的經驗進行拿捏。直到下午五點半,18個大炸棗才全部完全出鍋。

[擬申非遺]

相傳具有496年歷史

“東山古廟大炸棗敬天公民俗相傳已有496年歷史。”據陳溪獅介紹,東山古廟正月十一“敬天公節”(俗話稱“做天公頭”)是古廟的重頭戲。他說,據古廟右護厝“拱極社”記載,在公元1522年明嘉靖年間農歷正月初八時,倭寇侵犯同安,東山古廟拱極社的鄉丁、民眾在族長帶領下英勇抗擊,在同安縣各武裝力量的共同打擊下,倭寇在農歷正月初十被驅逐出境。于是,古廟轄區內民眾在正月十一舉行了盛大慶祝活動,民眾殺豬宰羊、制作大炸棗等敬拜天地,東山古廟“敬天公節”由此誕生并延續至今。

“時隔60年左右,再次看到東山古廟大炸棗,實在太高興了。”東山社區今年91歲的郭土沙對大炸棗飽含深情。郭土沙說,他15歲時也協助村里的長輩制作大炸棗,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群眾生活疾苦,東山古廟大炸棗就漸漸退出群眾的視野,“此次復原大炸棗‘敬天公’這一習俗也算了了多年夙愿”。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認為,東山古廟大炸棗可以認為是紀念抗擊倭寇這一愛國主義事跡的載體,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的轉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目前,東山古廟大炸棗敬天公民俗擬申請同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工作正在籌備當中。(海西晨報記者陳雅玲)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