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廈門反詐騙大數據出爐 警情數和財損數“雙降”

2018-01-14 12:02:43 來源: 海西晨報

0瀏覽 評論0

近日,反電信詐騙題材電影《巨額來電》上映,讓市民感受到警方驚心動魄、爭分奪秒般的反詐騙工作。那么,過去一年,廈門的反詐騙情況如何?

2017年 廈門“反詐騙”大數據。黃勁超 制圖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反詐騙中心獲悉2017年度反詐騙大數據。數據顯示,去年,廈門詐騙案件數和市民財產損失數“雙降”,網絡詐騙受害者以男性居多,電信詐騙受害者以女性居多。

【數據】

22.22%

警情數和財損數“雙降”

民警表示,去年,廈門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和市民財損數“雙降”。

數據顯示,2016年,廈門全市接報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同比下降13.43%,市民財產損失數同比下降20.36%。在此基礎上,2017年,廈門全市接報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同比下降22.22%,市民財產損失數同比下降9.07%。

“一方面是警方利用技術手段,精準阻攔正在實施的詐騙警情1981起,封停各類詐騙電話50892個。另一方面,市民的防騙意識也有所提高,騙子要得手的難度更大。”廈門警方通過多種手段,力壓警情數和財損數。

738萬元

創單起止付金額最高紀錄

去年8月16日9時,翔安區某公司職員接到一陌生來電,對方以冒充查案的詐騙方式,騙走120余萬元。

接警后,反詐騙中心立即啟動查詢止付機制,民警帶領多名止付專員爭分奪秒,對11家銀行和2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100余個賬戶、上萬條資金流水進行梳理和分析。經過15小時的奮戰,共成功止付50個賬戶內的738萬余元,成為反詐騙中心成立以來,單起止付金額的最高紀錄。

類似的緊急止付“大戰”,去年陸續上演了3720起,反詐騙中心共成功止付6001.3萬元,成功挽回市民的損失。

90%

貸款詐騙最愛騙男性

反詐騙中心通過分析受害人群的相關數據后發現,2017年,詐騙受害者群體繼續出現年輕化的趨勢,“80后”和“90后”成為主要受害群體,并以公司白領、自由職業者等居多。

網絡詐騙方面,去年,廈門最高發的三類詐騙分別是商品交易、兼職刷信譽、貸款,分別占去年網絡詐騙總警情數的35.58%、15.72%、8.09%。受害人群上,男性受害者約占70%,女性受害者約占30%。

其中,貸款詐騙中,以男性受害者居多,約占受害者總數的90%,以30歲至40歲的人群為主,個體戶、無業者居多。

“貸款詐騙和兼職刷信譽詐騙中的受害者,大都需要資金周轉,在通過網絡尋找兼職和貸款時,被騙子盯上。”民警分析說,“因他們急于拿到錢,亂了陣腳,更易落入騙子的圈套。”

80%

冒充查案最易騙倒女性

電信詐騙方面,去年廈門全市接報的電信詐騙警情中,這三類詐騙警情最高發:冒充客服、冒充查案、冒充親友領導詐騙,分別占去年電信詐騙總警情數的38.2%、18.09%、14.08%。受害人群上,男性受害者約占40%,女性受害者約占60%。

記者發現,冒充客服詐騙中,以女性受害者居多,占到總數近7成,以年輕的公司白領為主。“女性白領大都是網購一族,有一定的穩定收入。”民警表示,“當她們的個人信息被騙子掌握時,騙子聯系上受害者后,會先準確說出其姓名和網購信息,再以退貨、退款等理由,對其行騙。”

在冒充查案詐騙中,也是以女性受害者居多,占到總數近8成,分布在各個年齡段、職業人群,受害者被騙金額都較大。民警表示,因女性膽子小,心思細,一旦被騙子恐嚇,又急于證明自身清白,最終就乖乖把錢交出來。

67起

演唱會票務詐騙創新高

公開報道顯示,去年廈門全市共舉辦營業性演出1023場,其中大型演唱會共10場(包括萬人以上觀眾演唱會7場)。

營業性演出市場火爆,騙子們也想從中“撈一筆”。數據顯示,去年涉及演唱會門票的詐騙共67起,創演唱會票務詐騙新高,其中涉及周杰倫演唱會的就有33起。

民警表示,受害者大都是在“搶票大戰”中敗下陣來的歌迷,當他們在微博上看到售票的虛假信息后,就找對方買票,從而被騙。

剛睡醒和獨處時最容易上當受騙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陳小斌 通訊員 洪恒亮)縱觀2017年反詐騙情況,不難發現,雖然不少是老騙術,但騙子卻有了“新手法”,越來越深的詐騙套路讓一些受害者難以招架。

數據顯示,從電信詐騙受害者反映的情況來看,受害者獨處和剛睡醒,是騙子最喜歡的作案時間。

一方面,受害者獨處時,騙子作案不會被“局外人”干擾,成功率高;另一方面,受害者剛睡醒時,迷迷糊糊的狀態,警惕性較低,騙子更易得手。

另外,2016年12月1日,“ATM轉賬24小時內可撤銷”正式實施,騙子開始轉變陣地,轉而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實施詐騙和轉移詐騙贓款,一些受害者因不熟悉支付平臺而落入騙子的套路中,最終造成損失,這一情況在去年較為明顯。

此外,在電信網絡詐騙警情中,盡管都是傳統的詐騙方式,但騙子依然能屢屢得手。民警表示,電信網絡詐騙警情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商品交易和冒充客服,是騙子抓住全民網購這一“商機”,針對買家“量身定做”的詐騙方式;兼職刷信譽、貸款的詐騙,則是騙子針對有資金需求或想賺外快的人群定制的“套餐”,騙子抓住他們急于求財的心理,不斷把錢騙走。 (海西晨報 記者 陳小斌 通訊員 洪恒亮)

[責任編輯:林春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