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港耄耋老人耗時十余年終成一書 手繪千種海洋生物
2018-01-14 12:02:50 來源: 海西晨報
0瀏覽 評論0條
在海濱城市廈門,各式各樣的海鮮佳肴是廈門市民餐桌上的“常客”。但即便是再豐盛的海鮮大餐,都比不過廈港耄耋老人陳永祥的“饕餮盛宴”。他所編著的《千種魚蝦蟹貝藻類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動筆,耗時十余年終成一書,并于前兩年出版。書中描繪了各式各樣的魚蝦蟹貝藻,常見的如海鰻、鯽魚、跳跳魚、馬鮫魚,罕見的如短吻鼻魚、八帶蝴蝶魚、駝背三棱箱鲀,還有不少是已無處尋跡或禁食的保護動物。
陳永祥已耄耋之年,依然堅持伏案工作。
海膽
普提魚
卷折饅頭蟹
數著魚鱗片畫圖
材料堆了半間屋
手繪,是時下年輕人十分追捧的藝術形式,可寫實可抽象,融入創意點子。
翻開厚重的圖冊,陳老手繪的海洋生物則更加寫實。湊近了仔細看,每一張手繪圖都色彩豐富,具有層次感、立體感,并附有一段文字介紹。
陳老指著烏鲹的手繪圖說道,即便是書上能找到原樣,也要買到實物來觀察。于是,跑市場就成了陳斌的日常“工作”。
“父親拿參考書上的圖給我看,形容一番,我拍個照,就去市場找。”運氣好的時候,陳斌能夠快速找到父親要求的品種,還是活蹦亂跳的。
一拿到兒子淘來的海洋生物,陳老如獲至寶,反復研究。由于年事已高,一些細節部分,他就握著放大鏡仔細觀察。追求盡善盡美的陳老說:“變質的絕對不能用,海洋生物新鮮與不新鮮,顏色會有差別。”
陳斌笑著說,父親常常一層一層地數著魚鱗片,再依樣畫下來,如果是比較難畫的,一般需要畫7天—10天。陳老先把海洋生物的模樣刻在腦子里,才開始動筆,“如果沒畫完,就把它冰凍起來,第二天繼續。”
有時,陳斌跑了一天都未必能找到父親要求的品種,他只好拜托外地朋友幫忙尋找,拍張照片給他。陳老說:“實在找不著實物,只能通過網上搜索、查閱書籍,找圖片來畫。”
在陳老家中,有一間房間堆放著他曾經參考、查閱過的書籍和手繪原稿。在《千種魚蝦蟹貝藻類圖》出版之后,陳斌把父親的材料整理打包到箱子里,幾乎堆滿了半間屋子。
買光店鋪狼毫筆
老板笑話他“傻子”
陳老說,年輕時他一心想學本事,做生意賺錢。報名讀夜大之后,陳老修完文學專業又讀生物學專業,這也為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廈門市水產品加工廠擔任食品技術員打下了基礎。
每天與各式各樣的水產品打交道,陳老練就了一對“火眼金睛”,秒秒鐘即可辨別種類。
“當時買魚需要魚票,一斤到五斤不等,都有相對應的魚票。”而魚票上的各種魚類圖案,就是陳老早期的手繪作品。街坊鄰居們這才知道,原來陳老竟有這門手藝。
說起手繪,陳老依稀記得一件趣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他去了一趟上海,走進位于南京路的一間美術用品店,豪氣地對店鋪老板說:“我要狼毫畫筆50支、馬頭牌顏料、畫紙。”沒遇到過哪位客人一口氣買這么多畫筆,老板有點不可思議,笑話他是“傻子”。
結果,老板盤點了店鋪里的畫筆,還不到50支,被陳老全部買走。“當時一支畫筆幾毛錢,一下子買那么多材料,至少得花三四十塊。”而當時一個月的工資能有四五十塊已經相當不錯。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陳老專注于手繪各種海洋生物。歷經十多個春夏秋冬,他完成了千幅手繪圖,匯集成一本長達188頁的《千種魚蝦蟹貝藻類圖》,其中大部分可在福建海域、海鮮市場尋得蹤跡。
親自擔任校對
每個字都要“驗收”
“父親常說,人要有一技之長。”陳老的兒子陳斌語重心長地說,出一本書一直是父親的夙愿。于是,兩年前,陳斌花費20余萬元,完成了父親的心愿。陳老還親自擔任校對,每一個字都必須經過他“驗收”。
考慮到父親年事較高,長期伏案過度用眼不合適,陳斌特地買了一臺超大尺寸的高清電視,搭配一臺臺式電腦,把排版后的圖冊放映在電視屏幕上,給父親看。
陳斌沒想到校對是如此巨大的“工程”,他笑著搖了搖頭:“每改一個字或者一個標點符號,這一頁都需要重新印刷。”如此反復,僅校對就耗時約一年。
“校對、印刷要兩頭跑,還要重新印刷,耗時又耗錢。”怕父親等著急了,陳斌干脆把設計公司的工作人員喊到家中,和父親一起工作,當場發現錯誤當場改正。那段時間,陳老則整日坐在電視屏幕前,一頁一頁、一字一句地看。
《千種魚蝦蟹貝藻類圖》可謂匯聚了陳老一生的心血。盡管畢生心愿已經達成,92歲的陳老如今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還是得經常動動筆寫點東西。”陳老的床前放著他最近正在看的書,和一本手寫的讀書筆記。(海西晨報 記者 王曉萍 通訊員 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