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洪水沖斷后 永春東關橋修復工程迎初次驗收
2017-12-21 15:04:32 來源: 永春縣廣播電視臺
0瀏覽 評論0條
12月15日,修復一新的永春東關橋迎來初次驗收,一起去了解一下。
當天,縣文體新局、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相關負責人以及省古建筑專家姚洪峰一起對東關橋進行細致的檢查、驗收。從橋的整體構造到橋上的具體構件,大家紛紛提出意見。
現場聲:
因為這個(長椅)年代比較久 坐上去會搖晃 我們要做好安全的保障 下面再多加一個支撐 所有沒有支撐(的長椅)都再加一個(支撐)
做舊做得不是很到位 比如像正常舊的東西落灰會有一個顏色 這些地方是要白色的 那我們現在就是把表面再磨白 磨一個顏色
姚洪峰表示,橋的整體結構修復沒有大問題,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但在局部上還要進行整改。
泉州市文物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委員 姚洪峰:
我們提出了一些細小的地方 比如板凳 做舊的地方不是很到位 再一個屋面的地方還存在一些問題 做得有些起伏 當然民國(修的)跨度比較大 很難調成一個整齊的屋面 有些地方下沉了 所以呈波浪形的
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東關橋在去年的莫蘭蒂臺風中被洪水沖斷,永春縣于2016年9月啟動重修工作, 11月施工隊正式進場施工,到今年5月1日基本修繕完成,之后進行拆解水下部分的腳手架、木質構件上漆等工作。修繕的過程經歷了不少的困難,采取整體抬高、不拆解橋的結構是一大技術創新。
泉州市文物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委員 姚洪峰:
技術上就兩個地方 一個是橋墩 做的時候沒有整體拆卸 集體進行修補 用傳統的方法進行修補 再一個是橋面 原來的工程隊在屏南做過一個例子 把整體的橋面進行抬高 修完以后放下來 這種方法在文物(修繕)上是最少的干預原則 這種目的已經達到了
橋的修繕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較好地保存了原來的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工藝技術的同時,也把歷次的修繕歷史以實物的方式保存了下來。
泉州市文物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委員 姚洪峰:
不改變原狀 然后是可識別性 我們修完以后 舊的東西和新的東西是可以識別的 像民國時期修的加固的部分 我們留下來 如果我們把民國的東西全部拆掉重新做 那樣一個信息就沒有了 讓后人看到 能知道當時的修繕情況
據了解,在初次驗收后,施工單位將對需要整改的部分進行整改,之后將迎來省級驗收。
縣文體新局副局長 姚海蘭:
今天我們邀請設計單位 施工單位 監理單位 還有我們全省最著名的古建筑專家之一姚洪峰過來 一起對東關橋進行初步的驗收 等驗收通過后 因為(東關橋)是省級文保單位 我們就要提交到省文物局 請省文物專家來進行驗收 最后再進行(正式)通橋(攝像/記者:林亮淮 呂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