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批候鳥抵廈 “鳥人”教您文明拍鳥觀鳥

2017-12-15 11:13:39 來源: 海西晨報

0瀏覽 評論0

隱蔽在帳篷中等待鳥兒入鏡的鳥人。

“鳥人”的設備。

時間觀念極強的日本歌鴝。

方尾鹟

他們或許是最懂鳥的人———夜以繼日追鳥,了解鳥兒的行蹤軌跡、飲食起居。他們是廈門觀鳥會的成員,不僅拍鳥,更護鳥,他們叫自己“鳥人”。

最近,大群鸕鶿抵廈越冬,還有不少過境的、留下的冬候鳥來到廈門。“鳥人”們又開啟新一波追鳥征程。他們是怎么拍鳥的?想入門學拍這群精靈,千萬別錯過這篇拍鳥“禮儀”教程———“鳥人”告訴你,一名合格的拍鳥者,技術可以靠練,但“禮儀”不能丟。

禮儀

尊重鳥兒,不破壞自然

每個“鳥人”,入行時都會取個“自然名”,花鳥蟲魚,挑自己喜歡的用。“鳥人”之間,以自然名會友———認識多年的鳥友,卻不知道對方真名的事常有,但這絲毫不影響雙方情誼。

最近,有大批攝影愛好者前往市園林植物園拍鳥,鳥人“蒼鷺”便是其中之一。“‘鯊魚’這幾天在那里,撿了一百多個煙頭。很多人拍鳥的時候邊抽煙,煙頭、垃圾隨手扔。”“蒼鷺”呼吁,拍鳥要文明,從我做起,垃圾自行帶走,如果有余力,也順手潔凈周邊環境。

為了拍鳥而折騰,破壞原有自然景觀,是“不允許”的。年過七旬的“許百萬”,常常花數小時觀察,等待鳥兒踏入自己選定好的自然界面里,用時間換取構圖,而不是為了拍攝某個場景,刻意砍掉一些樹枝、摘取部分植物遮擋。“這是對鳥兒的尊重,因為鳥兒們喜歡隱蔽于植物間。”和眾多鳥人一樣,“許百萬”認為自己是“記錄者”,而不是“創造者”。

鳥兒都有自己的安全距離。一般來說,水鳥的安全距離是50米,短于50米就可能會驚動鳥群,所以拍攝它們得用長焦鏡頭;林鳥的安全距離在5-6米,適合手持設備抓拍。

裝備

背包數十斤,剪子剪鳥網

出門拍鳥,偽裝尤為重要。著裝上,大多數“鳥人”都會選擇灰綠色系的服裝,利于隱蔽,方便拍攝。多口袋的上衣為首選,這樣一些小型器具就可以揣在口袋里。因為常得跋山涉水,結實耐用的戶外運動鞋最受歡迎,而帽子不僅可以幫“鳥人”躲避炎日,還能幫其在穿梭林間時保護雙耳。

“鳥人”的背包,常重達數十斤,其中除了拍鳥需要用到的“長槍短炮”、三腳架,還有一些少為人知的“武器”。

拍鳥需要耐心,有時“鳥人”得在原地一動不動待上數小時甚至一整天———一頂帳篷做隱蔽、一張折疊椅陪你熬過等待,一架望遠鏡則是你觀測的利器。有的時候,“鳥人”會躲在車里,等待鳥兒靠近,豆袋此時就能派上用場———置于車窗框上,相機再放于其上,既可起到保護相機的作用,還能防抖。此外,背包里一定會有剪子———不是用來修剪植物枝杈擺拍,而是路遇捕鳥網時能順手清除。

技巧

耳聽眼看,常總結規律

拍鳥靠運氣,也要有技巧。“鳥人”們沒事就會外出“巡山”,觀察鳥兒的行蹤。

尋鳥,“鳥人”們主要靠聞音,走在路上時就得認真傾聽。除了聽鳥鳴找鳥,觀察樹葉的細微振動,也是找鳥的訣竅之一———有些鳥兒隱蔽在密葉間,只有靠觀察枝葉的變化才能發現它們。

有些鳥兒,具有很強的“時間觀念”———這些天,“許百萬”在市園林植物園拍到廈過冬的日本歌鴝時,就發現它出現的時間總是間隔45分鐘。

還有些鳥兒,喜歡“湊熱鬧”———同是拍日本歌鴝時的發現,每當日本歌鴝出現,紅脅藍尾鴝也會跟著跳出來。

“剛抵達目的地或經停中轉地的候鳥,會即刻獵食補充體力。”“飛鶴”介紹,剛落地的冬候鳥,比較疲憊,而且一開始時活動范圍小,容易拍攝;鳥兒們開始進食時,會放松警惕,此時便是拍攝它們好時機。“在冬候鳥剛到時的頭三四天,在同一個地方很容易拍。但之后,它們體力恢復,就可能轉移陣地了。”此外,剛停上梢頭的鳥兒,最為警覺,不妨多等一會兒再拍。

只要選對對象,手機也能拍鳥。公園里的天鵝、廈門市鳥小白鷺,是相對不怕人的鳥兒,可以使用手機較近距離拍攝。(記者陳璐)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