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貸”本質:網貸平臺變相制造需求增加資金端
2017-12-09 10:32:16 來源: 法制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業內專家詳解“美容貸”產品本質
網貸平臺變相制造需求增加資金端
對話人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 劉少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 尹振濤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 邱寶昌
《法制日報》記者 杜 曉
《法制日報》實習生 張希臣
記者: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一些網貸平臺和網貸種類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除了“美容貸”,還有“旅游貸”“創業貸”等各式各樣的貸款。各種名義的貸款尤其是小額貸款成了金融機構青睞的業務對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劉少軍:過去的貸款都是傾向于房地產等大業務,現在房地產業務量縮小,金融機構經營壓力大。因此,他們也在不斷開拓市場。現在也有一些銀行開展這種業務。
尹振濤: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力度的加大,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面臨轉型,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朝著綜合化、做大的方向發展,把P2P的含義和業務進行延伸,增加利潤來源;另一個就是朝著“美容貸”這樣的垂直領域發展,把業務做精做細。
記者:具體到貸款本身來看,名目繁多的小額貸款種類又是如何出現的?
尹振濤:為什么會出現諸如“校園貸”、“美容貸”等種種名目的貸款,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有些貸款的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我們首先看這些貸款的用途是什么,就拿校園貸來說,有的學生是用來買手機,特別是貴的手機;再拿整形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高端消費,而貸款整形的人群主要還是經濟上并不寬裕的人群,比如年輕人、上班族、學生。這些需求被變相創造出來,增加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資產端。
記者:類似“美容貸”這樣的小額貸款容易產生哪些金融方面的風險?
尹振濤:從“美容貸”等小額貸款的風險來看,原有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依然存在。另外,由于“美容貸”等小額貸款主要面向經濟上并不寬裕的弱勢人群,貸款之后的行為不好掌控,加大了違約風險,同時違約之后還可能出現其他一些高風險事件,比如催收之類。
現在很多P2P平臺打著產業鏈金融的旗號,其背景比較復雜。就拿“美容貸”平臺來說,可能會與一些線下機構合作,處于“兩頭吃”的狀態,不僅從貸款者那里賺錢,還從合作商方面獲得利潤,這樣的方式帶來的隱患比較大。
記者: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較快,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看,還存在哪些監管難點?
劉少軍:根據此前媒體報道的有些事件來看,有的網貸平臺沒有直接責任,監管機構不太好管理。監管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貸款機構是不是有資質的機構,第二是還款方式,是不是采取非法方式催款。其他的從法律方面來講,是不便于管理的。在有些情況下,要靠消費者自己。
諸如“美容貸”這樣的貸款,表面上看能解決燃眉之急,對消費者來說是十分方便的事情。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在貸款前要估計一下自己的還款能力,不要一時頭腦發熱貸款。
記者:另外,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整容,但業內人士認為整容不可輕易為之。
邱寶昌:生活美容,例如描眉涂指甲等行為,法律對此要求不高,因為生活美容的風險性較低,一般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身體損傷;醫學美容,即割雙眼皮、植入假體、打玻尿酸等涉及醫學手段的整形,法律上的規定是較為嚴格的,因為這些行為一般涉及手術,容易對人體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有些時候并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消費者在選擇時慎之又慎、正確認識,一定要理性消費選擇具有醫學資質的醫療單位或整容機構,即使不是醫院,也應當是有國家頒發的正規營業資格和醫療美容資格的單位機構。
記者:現在還有一些未成年人也選擇整形,提前對自己的顏值進行規劃,為了避免陷入各種各樣的風險之中,法律方面是否有相關規定?
邱寶昌:對于未成年人整容,要分不同情況來看。如果未成年人是需要去除臉上疤痕或者矯正牙齒而進行整容,這種情況屬于醫學上的修復,基本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不過,對于只有民事權利而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做手術前要取得其監護人的簽字同意。如果未成年人身體健康、容貌正常,不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僅僅是為了錦上添花去割雙眼皮、隆鼻甚至豐胸之類,要參照未成年人保護法,整容醫院和整容醫生應當征求父母、近親屬等監護人的意見,在取得同意之后方可進行手術。
在大部分情況下,已具備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能力的高中生或大學生,是可以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理性判斷的,法律上一般不會對此有過多規定和苛求。因此,父母和老師對于未成年人在容貌追求方面,應當多進行正確的灌輸和理性的引導,從而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