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訪古記

2017-11-28 16:14:49 來源: 《史學與地學》雜志

0瀏覽 評論0

泉州為中世紀時,世界第一大商埠。余昔久聞其名,惟因居北方,未得機緣,以來探訪。今秋就職廈門大學;廈門距泉州僅隔一衣帶水,乘輪船往,五六小時可達。陽歷十月杪,本校特派教授陳萬里,德人艾鍔風(Ecke)及余三人往其地搜訪古物古跡。余在昔研究中西交通史,得知泉州為中古東西文化交換地點,中外貨物輸出輸入之中心地,今得親往調查,誠大快事也。茲特將行程及調查所得者,為之詳記如下,以饗世之有同癖者焉?! ?/p>

陰歷十月三十一日清晨五點半,由大學門前碼頭雇小劃船至廈門鎮,換登祥鵬小輪。七點開輪出口,沿廈門島北行,繼則右手可望金門島。至十一點時,船抵石井,以河水太淺,乃另換小劃船,進口至安海鎮。愈向內地,河水愈淺隘;將抵安海時,即小劃船亦擱淺不能前進。乃有鄉人多名,自岸上涉水來負余等及行李至陸。既抵安海,至閩南汽車站候車往泉州。由安海至泉州,有汽車道,長六十里,行四十分鐘即至。汽車公司為民辦,而軍政長官為之設立護路隊。蓋近年以來,百政廢弛,民生日窮,以至土匪遍地,日夜橫行,往往有劫車之事也。泉州汽車站在南門外晉江南岸。下汽車后,復乘人力車,入城中天主教堂。途過一長石板橋(見圖1),橫跨晉江。江甚寬,邊有枳沙,水不甚深,漲潮時大船或亦可駛至城邊也?!陡=ㄍㄖ尽肪矶^晉南渡時,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晉江也。由江邊至城中心,有直達大街(見圖2),為石板鋪成,街甚寬闊,兩旁多有新建洋樓市場。街中石牌樓甚多,難以枚舉,皆表旌婦女節孝,官吏功勛,士子學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業之精進,人民財力之厚富也。既抵天主堂(見圖3),由艾鍔風投刺謁神父任道遠(Seraphin Moya)o神父,西班牙國籍也,來華已二十余年。先傳教于漳州,繼乃來泉州。在泉州已二十年,善操泉州土語,頗識華文。出見余輩,貌極和藹。引入堂內廳中坐,寒暄畢,導余等至開元寺游覽。據寺中石碑,謂寺創于唐睿宗垂拱年間(西歷六八五至六八八年),以后歷代擴張修理,而有今日宏壯氣象。寺之前東西兩院各有一塔,高七級,全為崗石構成。各級皆有雕刻佛像,工作精致,尤以東西塔(見圖4)為最。塔底鏤有釋迦佛事跡四十件,他處所未見也。西塔新修理,東塔頂傾斜(見圖5),明春亦將重修。兩塔皆建于北宋淳化年間(西歷九九O至九九四年),工程甚巨,以彼時人民財力,可以任之;若在今日,恐不易舉矣。寺中有新立孤兒院并僧人小學。方丈適往南洋群島募捐,有江西僧某,能普通語,引導吾輩各處參觀,大殿亦新修,梁柱皆有繪象:象多有翼,頗異于他處廟宇。任神父謂或受古代基督教堂之影響也。殿中佛像之布置,亦頗異于他處:象在殿之中央壇上,象頂上面有傘蓋;四金剛立于壇之四角。四角地上各有大木櫥,貯大藏經,年代頗古,多有為蠹蟲所蝕,再不為設良法保存,將來必成廢物矣。開元寺參觀既畢,任神父即引余等至已故教友陳光純先生家宅,覓一宿處。陳太太親出接見,給余等以院前洋樓(見圖6),臨時預備洋式床鋪三具,又親送茶點以充饑,其待遠客可謂仁至義盡矣。神父歸寓后,又遣人送給晚餐。十一時始就寢。次日,即十一月一日,上午早餐畢后,往教堂謁神父。途間見道上石板有鐫阿拉伯文者兩塊,所云為何,雖不可知,然此等發現,亦猶之地質學家探礦于荒山蕪草之中,發現礦苗一塊,即以測定山中之蘊藏也。路上石板鐫有阿拉伯文,前此泉州多阿拉伯人,從可知矣。見神父后,稍坐,彼即導余等往府學(見圖7)參觀。府學占面積甚大,大成殿正當修葺,有南宋時石碑尚存,古代榕樹多株,粗約四五圍。適有晉江人陳育才者,字澤山,能普通語,來周旋吾輩。吾因問彼:“現在泉州尚有蒲姓者乎?”彼云:“仍有,惟有改姓為吳者。宋末蒲姓在泉州頗有勢力,當帝昺南奔,蒲姓開泉州城門迎元兵,迫帝昺南奔粵。明初太祖懲罰蒲姓,故改為吳?,F今人口約二百余,居南門外,無大勢力。泉州南門外塘頭山下新自永春遷來蒲姓一戶,制香為業。永春蒲姓人口甚眾,有千余家云。”陳君所答,乃正吾心所欲問者。陳君給余名片,其職銜有八:一日興泉永公路總局顧問;二日莆泉漳龍公路籌備處顧問;三日福建實業廳諮議;四日督辦福建軍務公署諮議;五曰興泉警備總司令部顧問;六日前廈門道道尹公署實業課主任;七日前南安縣知事;八日前泉永公路局局長。職銜如此之多,人必多才多學,所言必可恃也。吾心中所欲訪問者,乃宋末元初,阿拉伯人蒲守荿、蒲壽庚至今無后裔在泉州也。明陳懋仁《泉南雜志》卷下云:“宋德祐二年十二月,蒲壽庚及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于元??肌度莞尽?,田真子,晉江人,文天祥同榜進士,為州司馬。蒲壽庚其先西域人,與兄壽岌總諸番互市,因徙于泉。以平??埽霉?。壽庚頑暴寡謀,壽荿為之盡策,密畀壽庚以蠟丸,裹表,潛出降元。但今知壽庚之叛宋,而不知壽荿之主謀也。其子師文尤暴悍,嗜殺;孫勝夫其黨也。"余按:宋元《通鑒》云:“我太祖皇帝禁泉人蒲壽庚、孫勝夫之子孫不得齒于士,蓋緣其先世導胡傾宋之罪也。故終夷之也。o"陳懋仁僅記其為西域人,未明言為大食(即阿拉伯)人也。然吾人一翻《宋史·大食傳》,宋初來中國之使者,姓名多冠有“蒲”字。壽荿及弟壽庚之為阿拉伯人,可以斷然不疑。《福建通志》卷二百七十四《叢談》云:“蒲壽庚以有功于元,子孫多顯達。泉人畏其熏炙,元亡乃已。明太祖時,禁蒲姓者不得讀書人仕。"(轉錄《閩書》)。曹學佺《泉州府志勝》卷五云:“宋末西域人蒲壽荿與其弟壽庚以互市至。咸淳末擊海寇有功,壽庚歷官至招撫使。壽荿授知吉州,不赴,勸壽庚以泉降元。策既定,佯著黃冠野服,人法石山中,自稱處士,偽示不臣之意。忽有二書生因其晝寢,各投一詩,不著姓名而去。其詩云:‘梅花落地點蒼苔,天意相商要人梅。蝴蝶不知春去也,雙雙飛過粉墻來。’其二云:‘劍戟紛紛扶主日,山林寂寞閉門時。水聲禽語皆時事,莫道山翁總不知。’壽荿有《心泉學詩稿》六卷,保存于《四庫全書》中”?!端膸旌喢髂夸洝肪硎疲?ldquo;其詩恬澹閑遠,不失雅音。"壽荿、壽庚之子孫,至今尚存。足以證明福建人中有阿拉伯人苗裔也。

參觀府學既畢,乃出前門,至寬仁鋪府學街參觀古回教清凈寺(見圖8)。寺中圍墻皆以崗石構成,上層有阿拉伯文刻石一行,內外皆然。大門向南,甚高,亦俱石也。門頂上有弓月形穴兩層,任神父謂仿敘利亞大馬色克城( Damascus)大禮拜寺建筑者。進門右手墻壁上刻有明成祖之敕諭如下:“大明皇帝敕諭米里哈只。朕惟能誠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勸率善類,陰翊皇度。故天錫以福,享有無窮之慶。爾米里哈只早從馬哈麻之教,篤志好善,導引善類,又敬天事上,益效忠誠。眷茲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爾以敕諭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違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諭。永樂五年五月十一日。”(見圖9)既入門,右手有石碑二,立于墻邊,無頂蓋遮掩風雨,侵蝕多不可辨矣。大門上有阿拉伯文石刻(見圖10),譯意為:

“此寺為居留此邦回教信徒之第一圣寺,最大最真,眾所宗仰。故其名為‘圣友之寺’。建于回教紀元四百年(即西歷一OO九年至一O一O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后三百余年,至回教紀元七百十年(西歷一三一O年,元武宗至大三年),有耶路撒冷人摩哈美德者,又號泄刺失(Shiraz)之香客,虞克那爾丁(Rukhnaldin)其人,有子曰阿合瑪特(Ahmad),出資修葺古寺,大門上弓形頂蓋,進門走道,以及門牖皆煥然一新。蓋所以敬上帝者也。祈上帝及圣人摩訶末與其家族以后寬宥彼輩也。”

(此刻原為阿拉伯文,昔西班牙神父阿奈資(Arn-aiz)譯為法文,見T,oung Pao.1911艾鍔風自法文譯為英文,余自英文譯成漢文。)

其左手有大院,院墻之南面即在外面所見之墻也。墻皆崗石砌成,年久塌敗,院內穢污不堪,現賃與回教徒為屠牛場,院墻里面四周上層,亦皆刻阿拉伯文,《可蘭經》中佳言也。管寺教主許寶玉先生,字岷山,江蘇碭山縣人也;民國十三年受北京回教總會派來泉管理此寺。每月由廈門回教總會津貼數元,以作經費。余等問以刻字何解彼不能答,蓋古字也,若今文彼必能言之矣。萬里特為諸石攝影,以留紀念。后堂乃清同治壬申年四川鹽亭人江長貴所重修。江是時為提督,駐泉州,亦回教徒也。堂之四壁,亦皆有阿拉伯文刻石。萬里特將其正面左手者拓下,以備存留于廈門大學國學院中。本地回教徒多愚陋,慫恿許君,不允吾輩攝影拓字。許以此乃代彼教宣揚事業,不必阻妨。許君并囑攝影洗竣,可贈彼數張也。又引余輩至其臥室,觀彼教中禮帽、圣經。與許主教同寓有江蘇泗陽眾興集人唐某,亦彼教中人;適其外出,故未得遇焉。以前寺址甚大,后因多年無人管理,基址多為外人所占。新近北京回教聯合會派人來管理,而已無從稽查以前地基究至何處矣。按:元三山吳鑒《清凈寺記》云:“宋紹興元年,(西歷一一三一年),有納只卜穆茲魯丁者,自撒那威從商舶來泉,創此寺于泉州之南城。造銀燈香爐以供天,買土田房屋以給眾。后以沒塔完里阿哈味不任,寺壞不治。至正九年(西歷一三四九年)閩海憲僉赫德爾行部至泉,攝思廉夏不魯罕丁命舍刺甫丁哈悌卜領眾分訴憲公。任達魯花赤高昌俁玉立至,議為徵復舊物,眾志大悅。于是里人金阿里愿以己資一新其寺。”然則是寺創始于南宋,修于元末矣(此說與阿拉伯文刻石不符,或至正時再修也)。撤那威,即Soraf之譯音,宋時波斯灣頭大商港也。元順帝至正七年左右,有摩洛哥國人依賓拔都他(Ibm Batuta),嘗至泉州。其游記中有開才龍( Kazerun)人白兒罕烏丁(Burhan-uddin)及塔伯利資(Tabriz)人夏立甫烏丁(Sharif-uddin),皆為當時居留泉州之回教商人領袖(見H.Yule,Cathay Iv,P.119-120)。白兒罕烏丁必即不魯罕丁,夏立甫烏丁必即舍刺甫丁,毫無疑義。“攝思廉夏”乃(Islam shiikh)之譯音,其義猶“回教教師”也。歐人研究《拔都他游記分者,如法國人費蘭德(M.Geuand)謂“拔都他決未至印度支那( Indo-China)及支那本部,可斷然也。其書數章記以上諸國者,皆偽造也o" (見Yule,Cathay Iv,P.48 Footnote.)拔都他在泉州所見之人名,皆見之中國記載,當可謂之偽造乎!費蘭德睹此,當自認失言矣。

回教古寺參觀既畢,日已過午,任神父乃率余輩由府學街回寓。路過奏魁宮,亦小寺廟也。其墻壁上有石刻小神像,像頂有十字架象(見圖1 1),胸亦有十字架,又有兩翼;其為古代基督教徒所遺留者,可以無疑也。任神父謂或為古代聶斯托里派基督教徒(Nes-torian Christians)之遺物云。查中古時代來中國之基督教徒,分聶斯托里派及圣方濟各派(Franciscans)o聶斯托里派,唐太宗時即人中國,所謂景教是也,以先來及距策源地近之故,在中國勢力最大。圣方濟各派,元世祖末,始由約翰孟德高維奴(John Montecorvino)自西歐傳人中國,先布教于北京,次乃及于汪古部及泉州兩地?!恶R可·波羅游記》記中國事最詳,彼所至各地,若有基督教徒,則必標出。其書卷二第八十二章記刺桐城(Zayton,即泉州古名),未言有基督教徒反教堂。是其地當元世祖時尚無基督教徒也。及至元泰定帝時,高僧和德理( FriarOdoric)過泉州北上北京時,記其地方濟各派有教堂二,泰定三年(西歷一三二六年)住刺桐主教安得魯(Bishop An-drew of Pewgia)致友人書,亦言刺桐有教堂二。一在城內,先筑城。一在城外,約半邁耳許,為彼至刺桐后所筑。元順帝至正六七年時教堂專使馬黎諾里( Morignolli)過刺桐,記其地有方濟各派教堂三所,皆不言有聶斯托里派。任神父謂吾輩所見之十字神像,為聶斯托里派,似無根據也。吾意以為元時方濟各派之遺物也。歸寓后示神父以清光緒十五年鄂城崇正書院刊印之《真福和德理傳》(Travels of Friar Odoric)傳前導言記:“有十字架碑三,其一于萬歷己未年(萬歷四十七年、西歷一六一九年)在泉州南邑西山下出地,崇禎戊寅年(十一年、西歷一六三八年)摹勒。其二在泉州城水陸寺中,為大司寇蘇石水先生之太封翁所得,于崇禎十一年二月中教友見之,于耶穌受難瞻禮之前日,奉入圣堂。其三在泉州仁風門東門外三里許東湖畔,舊有東禪寺(見圖12),離地百步許,有古十字石,在田側泥濘中。雨淋日炙,苔蘚層封,過者不問,見者不識。忽于崇禎十一年二月,耶穌復生之四日,有教友因掃墓見之,遂于三月望前邀集信輩恭奉人堂。"因問神父:“所有三石,是否即在其教堂內?”神父答:“彼亦聞人言此事矣!彼今所居之教堂,僅有三十年之歷史。當彼接收管理此堂時,毫不知有古代遺留之物存在。明末清初時,泉州或另有天主堂,后經雍正帝驅逐教士,而堂亦被毀也。彼時教堂地址何在,及存石何往,皆已無從探悉。”泉州城又有英美耶穌教堂兩處,建設已六十年,其堂教士對于此事,亦全不知。午餐后復往奏魁宮,萬里將前所見之古基督教神像攝影,以留紀念。攝影畢后,復往開元寺東塔,拓塔底釋迦佛事跡,而拓工不至。候至晚,乃歸寓。

次日,即十一月二日。上午,任神父率余輩參觀其西城啟明女學及國學專修院之新建筑。其設計繪圖,皆神父親自為之。三級高樓,巍巍入云,在全城中,實為第一。余等升至屋頂高臺,遠眺全城風景,盡在目中。城為橢圓形,東西長,南北狹,共有七門。南門附近城墻已拆,城內富戶住宅甚多,宅中多有園庭,花木蓊郁。吾昔讀《拔都他游記》,謂泉州人家多花園。占地甚廣,故城市甚大也。今見情形,尚無異于數百年前外國人之記載也。城市未改,而繁盛已非昔日比矣。向東遠眺,可望見海。據云距城僅二三十里耳。當宋元之世,泉州為第一大商埠。刺桐城之名,見之于《馬可•波羅游記》、《和•德里游記》、《馬黎諾里奉使東方錄》、《拔都他游記》,具言為世界第一商港。外國賈客蟻聚,蕃貨蕓集于此。由中國往外國,由外國來中國,莫不于泉州放洋登陸。馬可波羅、馬黎諾里回歐洲,自刺桐放洋;孟德高維奴、和德里、拔都他來中國,先抵刺桐港登陸。蓋宋元時代之上海也。泉州南門外晉江畔,即當時之黃浦江西外國租界也。西極之國如摩洛哥、意大利等,皆有游客足跡至泉州,其大食、波斯之賈胡寄居于此者,當更不知其幾千萬矣。

自北宋哲宗元禱時即立市舶司于此,征收蕃貨稅捐,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發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驗其所易之物,給以公文,為之期日。元既領有中國,市舶制度,大抵皆因宋舊,而為之法焉。泉州之外,復有上海、澉浦、溫州、廣東、杭州、慶元(今寧波)市舶司,凡七處,船舶至岸,隱漏物貨者多,故常就海中逆而閱之。其詳可參觀宋、元史《食貨志·市舶條》。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二《江海·船艦》條云:“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宋史.外國傳》及趙汝適《諸蕃志》,計海外諸國距中國遠近,皆以泉州為起點。元時西方游客之“才通港”(Zayton,Zaitun,Saiton)(即刺桐之轉音)為泉州毫無疑問。然西國尚有多人,疑為漳州者,有疑為今廈門港者,皆未熟中國史書,故有此無謂之爭論也。《福建通志》卷五十九《物產·刺桐》條云:“泉郡繞城皆植刺桐,號桐城,又日溫陵城。留從效重加版筑,植刺桐環繞之,其樹高大,而枝葉蔚茂,初夏開花極鮮紅。如葉先萌芽而花后發,主明年五谷豐熟,謂之瑞桐。”卷四十二《古跡》云:“刺桐城,節度使留從效重加版筑,傍植刺桐,歲久繁密。其木高大,枝葉蔚茂,初夏時開花,鮮紅。葉先萌芽而后花發,則年谷豐熟。廉訪丁謂至此賦詩云:‘聞得鄉人說刺桐,葉先花后始年豐。我今到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現今有無刺桐,吾忘訪焉?!栋味妓斡洝酚涊d在刺桐所見之大商夏立甫烏丁(Sharif-uddin)及回教教師白兒罕烏丁( Burhan-uddin)二人之名皆見之于吳鑒《清凈寺碑》記。“才通”(Zayton)之為泉州,更如日月之明,尚復何疑哉。朱明中葉以后,所以衰敗,必因晉江及海港日見淤淺故也。葡萄牙人抵中國后,海外商賈,皆集澳門,英人鴉片戰后,商務又移香港;泉州遂日形凋零,無人知其曾為古代世界第一大商埠也。試執泉州市人而問之,即彼亦不自知也。今日尚能維持,不致如邯鄲、洛陽之凄涼者,南洋華僑不忘故鄉之力也。下高臺,任神父導余輩至院隅破屋內觀明代古棺七具(見圖13),存貯未葬。墻雖掛有留府郡王錦條,然招人承領數年,竟無人間,必其子孫他徙矣。五代時有留從效者,割據漳泉二府,臣服南唐,后封晉江王。此七棺之尸,豈即從效后商歟!

學校參觀既畢,神父代吾輩雇人力車出仁風門,至靈山,參觀古回教先賢墓。出東門,折向南,有新修汽車道,人力車行此道者亦需納捐。由此道向東行約二里,下車步行,向南,經農戶數家。東望山坡,墳墓累累,先賢墓即在半山焉(見圖14)。乃攝衣披草,緩步而上。所過墓,其有墓石者讀之,皆回回人也。墓皆長圓形,不如漢人墓之圓。此山昔時或專為回回之葬地也。先賢墓有二,向南并陳。墓上有亭,亭已坍塌。亭之東北西三面皆有石廊繞之。廊下北面,有阿拉伯文刻石一塊,萬里特為拓下備存廈門大學。其譯義云:

“此墓為昔日傳教此方二先賢之墓。賢者當發克富( Facfug)(阿拉伯天子之義)在位時,即來此,有善行,至今尚為人稱道。后卒葬于此山,人民懷其德而思之。墓有靈異,其遭運不佳,或抱病不起者,皆來此祈禱二賢保佑,有求必應。每屆冬季,常有多人自遠方至此墓瞻禮行香,歸家無不康健安全,俱嘆行千里而不徒勞也。留居此地之回教公會,特集資修墓。尚祈上帝慨發鴻恩,使此二墓永遠保存,俾此二賢骸骨不致暴露風雨也。時回教紀元七百二十二年勒墨藏月(第九月即耶穌紀元一三二三年元英宗至治三年)也。"

其旁有漢字刻石一塊,同治時福建提督江長貴修墓時所樹(見圖15)也。其文如下:

“我教之行于中國,由來舊矣。泉州濱大海,為中國最東南邊地,距西域不下數十萬里,則教之行于斯也,不亦難乎!同治庚午秋,長貴奉命提督福建陸路軍務,蒞任泉州。下車后,詢問地利,部下有以郡東郊有三賢四賢墓告者。初聽之而疑其誤也,繼思之而恐其訛也。公余策馬出城,如所告而訪之。二崗之上,果有二墓在焉。而不知其始于何代,及為何如人。墓側碑碣,苔蝕沙嚙,字跡漫患,多不可辨,惟我蜀馬公權篆時所撰立者。上墳有亭,尚未磨滅,而亭久傾圯,碑仆臥塵沙中,知幾歷年所矣。競日爬刮,繼以淋洗,始得約略捫讀。證諸郡志,乃獲其詳。蓋三賢四賢于唐武德中入朝,傳教泉州,卒而葬此者。厥后塍顯靈異,郡人士咸崇奉之。明永樂太監鄭和出使西洋,道此蒙格,曾立碑記。我朝康熙乾隆間泉之官紳迭繼修治,馬公重修事在嘉慶二十三年,乃其最后者也。然今已五十四寒暑矣。其間水旱兵燹,未嘗無之。雖荊棘蒙蔓,不免就荒,而兩墓巋然無恙,且適有來官是土之余,以踵馬公于五十四年之后。噫!得毋兩賢之靈,有以默相之乎!然則西域雖遠,其教之能行于中國東南邊地也,更無論矣。于是捐廉擇吉,鳩工重修,既竣事,志其崖略如此。惟冀后之來者,以時展繕,勿任就湮沒也,是則我教之幸,抑亦余所深禱者爾。是為記。同治十年歲在辛未季秋之月下旬谷旦,欽命提督福建全省陸路軍務執勇巴圖魯鹽亭江長貴盥沐敬撰。"橫陳地上有小墓一塊,文云:

“同治壬申年七月初十日故四川成都六品軍功馬阿渾永春之墓。鹽亭鄉愚弟江長貴頓首拜立。!

東面廊下有康熙時修墓刻石,風雨侵蝕,字跡多不可辨,故未抄錄。下次重游時,或將為拓出焉。西面廊下有明初太監鄭和來此行香之紀念刻石(見圖16) -塊,文云:

“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祜。鎮撫蒲和日記立。”

萬里亦為拓出,備存廈門大學。案:《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不言和奉回教,而此刻石記和來此行香祈桔,和或回教徒也。若他教之人何必來此荒山向異教之枯骨祈保佑耶!鄭和刻石之南首,有嘉慶時修墓碑記,其文云:

“歲在著雍攝提格之孟陬,余奉命提督福建陸路軍務,來泉州,因知東關外有爸爸墓在焉。按《府志》所載,唐武德中來朝有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于此。葬后,此山夜光顯發,人因而靈之,名斯墓日靈山圣墓。明永樂欽差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行香于此,蒙其庇祜,立碑記。我朝康熙年間福建汀邵延等處總兵官陳有功,陸路提標左協中軍游府陳美,乾隆癸卯、辛未孝廉郭拔萃、夏必第等,相繼修葺。迄今日久坍塌,募捐俸重修,再建墓亭,懸扁于上,以昭靈爽,用答神庥??⒐ば衅涫露鵀橹?。署福建全省陸路提督軍門漳州總鎮西蜀馬建紀勒石。”

萬里及艾鍔風又為墓亭攝影以留紀念。余披閱《閩書》卷七《方域志·靈山》云:“回回家言默德那國有嗎喊叭德圣人,生隋開皇元年,圣真顯美,其國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示經典,好善惡惡,奉天傳教:日不曬曝;雨不濕衣;人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樹而至;法回而行。門徒有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此山。二人自葬是山,夜光顯發,人異而靈之,名日圣墓,日西方圣人之墓也。”(亦見《福建通志》卷四十二)o任神父謂此古墓或為攝思托里派基督教徒,后為回教徒所占有。武德時回教尚未大興,回教與基督教皆為一神教,敬奉上帝,尤易混淆。并言稍前西班牙神父阿奈資( Arnaiz)在此墓旁發現基督教徒墓石云。吾查《隋書》、《唐書》地理志,隋開皇九年(西歷五八九年)置泉州治閩縣,大業元年(西歷六O五年)改日閩州,三年(西歷六O七年)改建安郡,唐武德六年(西歷六二三年)復日泉州,景云二年(西歷七一一年)日閩州,開元十三年(西歷七二五年)改福州;皆即今之閩侯縣也。武后圣歷二年(西歷六九二年)析泉州,置武榮州,沿南安東北五十五里,三年廢;久視元年(西歷七O O年)復置武榮州;景云二年(西歷七一一年)改舊泉州為閩州,以此為泉州,屬閩州都督府。開元六年(西歷七一八年)置晉江縣為之治。此即今之泉州設置歷史也。武后以前今之泉州毫無設置,其地當時必為小村落,或競荒涼,皆未可知。武德距圣歷尚有七十余年,外國傳教士何必來此小村落傳教。故《閩書》所載武德間三賢四賢來泉傳教之說,吾頗懷疑也。再查高僧傳等書,唐時中國高僧往印度及印度高僧來中國無一人由泉州放洋,或由是登陸。盛唐之時,泉州雖已設置,而對外通商,尚未大興,回教先賢渡海來華當不至泉,此二可疑也?!短茣芳啊短綇V記》載長安、揚州(又名廣陵亦日江都)、廣州、洪州(今南昌)等處波斯大食商胡事情頗多,而絕無一節道及泉州者,此三可疑也。此二墓或為唐末宋初泉州通商興旺以后之墓也。是否為基督教徒之墓,吾不敢言矣。

古墓前攝影既畢,乃驅車返。遠望東門外石牌樓如森林狀(見圖17、圖18),誠壯觀也。神父囑余輩回車一往觀之。既至察之,多半為節孝坊,亦有為官職學位者,什九皆清代之作,明代者偶有之,宋元之坊不可見。諸坊皆橫跨大道上,此道即以前之驛道,北至北京,南達廣東。神父導余輩回天主教堂。午餐畢,本擬覓人導往南門外,訪蒲壽庚后裔.奈因學校假期已滿,不得不束裝歸廈門。艾鍔風一人多留一日,吾與陳君萬里辭別神父至寬仁鋪泉苑茶葉店辭別張葦鄰先生。張先生乃廈大附屬小學校長張祖蔭先生之叔也。萬里于離廈時攜祖蔭之介紹書托招待。張先生昨晚曾至天主教堂訪余等,囑多居一日,至今日又設盛筵以待余等,而余等堅辭別歸,有負盛情矣。后乘人力車出南門,過晉江橋,至汽車站。四點時乘車回安海。因有任神父之介紹,乃寓于天主教堂內。主教者為任國珍先生,南安人。萬里聞石井鎮有鄭成功后裔,欲往訪之。任先生謂安海鎮有鄭時雨醫士者,即石井鄭氏之族人也。因同往訪之。鄭先生能普通話,問其先人之事,慷慨而談,大有其先人豪爽之風。石井鎮距安海二十余里,三點會人盤據之,非有特別介紹,不易往。石井鎮鄭氏人凡四五千,同族在臺灣省尚眾,合之有萬人以上。前數年為修譜事,臺灣鄭氏尚遣人來石井調查。石井今有祠堂,供成功。成功所用衣帽刀劍,至今保存。數年前劍忽不見,后在廈門某日人處見之,方知已被族人某盜賣矣。成功之母日本長崎人田川氏之墓亦在石井。鄉人頗多神異寓言。石井對岸白沙鎮有成功所用鐵炮,遺留海灘,陷沒沙中。數年前嘗刨刮沙土視之,炮上鐫有“英國倫敦”字樣,可見是時成功與英國人已有關系矣。時雨先生又謂安海某照相店有成功遺像。談話畢,乃往該店,托其多印數張購之。成功事跡,見于清代史書,婦孺類能言之,弦不贅述。滿清是時兵馬強盛,雄視中原,明朝大勢已去,而成功獨終奉明正朔。擎天一柱,崎嶇海上,恃其舟師,抗拒清兵,前后四十年,不可謂不雄矣。吾等生于二百余年之后,瞻仰前代英雄,欽拜之心,不禁油然而生焉。

攻滅鄭氏之清水師提督施瑯,亦泉州人。泉城內南門大街有施瑯之石牌樓(見圖19),鏤刻施瑯之官職。施瑯墓在晉江縣天花山(見《福建通志》卷四十七)。次日,即十二月三日晨。買舟歸廈。登船時適潮漲,故船泊安海碼頭。

此次游泉,僅觀其大概而已。其他古跡尚多,斷非二、三日所能了者。例如泉州城南四十里有靈源山,山南有乞雨山,再南有華表山,雙峰角立如華表,有萬石峰玉泉及云梯百級諸石刻(見《福建通志》卷八“山川”)。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記華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時之物也,祀摩尼佛(Mani)。所有石峰、玉泉、云梯、石刻,皆在庵后。該處若能往查訪,于摩尼教( Manichaeism)歷史或能有新發現焉。惟城外遍地土匪,即東門外回教古墓泉人尚且畏往,況在四十余里之外乎?

(原載《史學與地學》雜志1928年第4期)

[責任編輯:林春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