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牧民迎來網絡新生活
圖為薛清在烏拉特草原深處經營的牧家樂。 張林虎 攝
中新網巴彥淖爾11月6日電 (張林虎)“自從光纖接入我們家,家里的收入翻了倍。”50歲的牧民薛清說起家里的變化時眉飛色舞。
薛清家住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后旗獲各琦蘇木(蘇木相當于鄉鎮)烏寶力格嘎查(嘎查相當于村),地處巴彥淖爾市北部,距離中蒙邊境不足200公里。
走近薛清的家,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房舍和潔白的蒙古包,旁邊石頭上刻著寶日漢圖大營六個大字。
“大家先連上我家的無線網,密碼是6個8。”薛清一邊說著,一邊嫻熟地將奶茶、炒米、羊肉等端上桌。“自從寬帶進入我家,生活水平一下就提高了,感覺和城里面沒什么區別。”說起互聯網帶來的好處和便利,薛清滔滔不絕。
圖為通信工作人員架設光纖。 李建仁 攝
薛清說,最早以前這里網絡信號覆蓋不好,羊生病后,往往需要走十多公里到蘇木才能打通電話。而現在羊生病后,拍個照片發給獸醫就能看病,方便省事。
“不光是這些,互聯網省去了不少人力物力。”薛清的妻子李玉梅告訴記者,由于他們家地處草原深處,地廣人稀,鄰居之間距離少則三五公里,多則十幾公里,羊群跑丟的情況時有發生。
“以前羊跑丟以后,找羊就是一件頭疼事,只能騎摩托車四處漫無目的尋找。現在不一樣了,將丟羊的信息發到牧戶群里,鄰居看見了拍照反饋,誰家的羊一目了然,我們現在也是‘精準尋羊’。”李玉梅笑著說。
“別看我們住的偏遠,但我們的生活卻一點也不落后。”跟羊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薛清如今不僅僅養牧,還辦起了牧家樂、采摘園。
“以前牧家樂年收入3萬元,寬帶入戶后,今年收入7萬多元。”薛清說,從牧區通電到互聯網入戶,發展的速度讓他有點目不暇接。
“如今的社會沒有網絡寸步難行,草原上沒網絡也留不住人,游客來一次就不來了。現在光纖入戶,游客來了不僅能品嘗草原的味道,還能上網、K歌,生意自然就好了。”薛清進一步解釋道。
作為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實施“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行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加快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有效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2016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啟動電信普遍服務。
最早享受光纖寬帶便利的是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塔爾湖鎮的劉永生,他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平時要想見一面很難。2016年,聽說村里要給免費安裝光纖寬帶,劉永生第一個報了名。
“以前想兒子、想孫子只能打電話,一年到頭也見不著兩面。現在好了,隨時可以視頻通話,相隔千里就和在眼前一樣,這得感謝國家的政策,感謝電信普遍服務。”劉永生說。
圖為薛清夫婦為生病的羊拍照發給獸醫進行咨詢。 張林虎 攝
記者了解到,巴彥淖爾市2016年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程項目實施以來,以信息技術幫助農村及偏遠困難地區脫貧致富。內蒙古經濟學家蓋志毅表示,在我國城鄉差距中,除了過去大家熟知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外,還有一個叫數字差距。在信息化社會,電信普遍業務在農村牧區的普及對消除數字差距有巨大作用。
蓋志毅表示,讓越來越多的農村牧區通寬帶,參與電子商務,既是賦權賦能,也是精準扶貧。暢通、便利的信息服務,意味著開放、共享的可能,必然會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在跟上時代腳步的同時實現脫貧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