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廈門毒物鑒定師的故事:讓毒品“開口說話”

2017-06-27 08:48:41 來源: 海西晨報

0瀏覽 評論0

毒物鑒定師任睿正在做毒物鑒定。記者 陳小斌 攝

沖在禁毒一線的緝毒民警,常年與狡猾的毒販斗智斗勇,令人心生敬佩。當嫌犯落網后,如何為案件提供量刑和定性依據,則又是一門大學問,需要由強大的幕后團隊來執行。

在廈門,就有這樣一個對外界來說頗為神秘的部門,它就是廈門的“鑒毒中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處理化實驗室(以下簡稱:理化實驗室)。

理化實驗室,是廈門公安系統中專業性最強的科室之一,也是禁毒戰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全市公安機關所繳獲的毒品、毒物、微量物證等都要送到這里,由4名毒物鑒定師進行定性和定量檢驗。

近日,晨報記者走進理化實驗室,揭秘這神秘的“鑒毒中樞”,以及毒物鑒定師的背后故事。

鑒毒需要抽絲剝繭

任睿,理化實驗室的一名毒物鑒定師,于2004年加入廈門警隊,在湖里公安分局做了3年偵查工作,2007年調至理化實驗室工作,今年是他成為毒物鑒定師的第10個年頭。

在任睿看來,鑒毒工作猶如是在拆開被層層密封的包裹,他們運用各類先進儀器和檢驗方法,對各類毒品、毒物等檢材進行抽絲剝繭,鑒定過程紛繁復雜且嚴謹,并最終確定包裹里究竟是何種毒品。如果對某種毒品不確定時,他們就要查閱多種材料,嘗試多種檢驗辦法,甚至要做幾十次的試驗,最終給出最完美的鑒定結果。

“要確保不出錯,必須做到16個字:科學嚴謹、高度負責、專心致志、公平公正。”任睿說,“辦案單位送來的檢材中,鑒定出的毒品成分量有多少,是法院定罪量刑的關鍵性參考依據,由不得絲毫馬虎。”

為鑒“郵票”查百篇論文

在每一起毒品案件中,毒物鑒定師不關注人,只關注物,即檢材。

今年3月16日,癸官派出所民警在毒販住處繳獲5枚紙片,疑似為新型毒品“郵票”。所謂的“郵票”就是毒品LSD的俗稱,不法分子將LSD致幻劑滴入紙片中,“癮君子”可將紙片放入嘴里,通過口腔黏膜吸收致幻劑,人一旦吸食,將做出失常的行為。

到底是不是“郵票”?這就需要毒物鑒定師出場了。“鑒定其他毒品,可用甲醇、乙醇等普通溶劑檢驗,但用于鑒定‘郵票’卻沒有作用。”任睿說,因“郵票”不常見,在檢驗方法上費了些周折。

隨后,任睿和同事聶丹鳳查閱近百篇學術論文和相關資料,最終才確定LSD的理化性質與檢驗方法,并成功完成鑒定工作,確定民警所繳獲的就是毒品“郵票”。在鑒定報告面前,毒販只能束手就擒。

前年1月,警方在枋湖南路一出租屋內繳獲2831克淡黃色液體,疑似液態冰毒。“但液體中的甲基苯丙胺含量極低,我們經過反復濃縮提取后,才檢驗出甲基苯丙胺含量,確定其為液態冰毒。”任睿說,這也是他從業10年來,檢驗過的甲基苯丙胺含量最低的一次。

任睿說,一起毒品案件,他們有的只需檢驗幾個檢材,有的則需檢驗上百個。不法分子為了逃避查處,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制造麻煩”,但在毒物鑒定師的科學檢測面前,他們無處遁形。

鑒定時常常全副武裝

除了常在理化實驗室做鑒定,一旦警方發現制毒工廠,毒物鑒定師也得去現場。

前年,警方發現廈門某倉庫疑似制毒,民警通知毒物鑒定師前往現場。任睿說,在現場共提取了近百份檢材,這些檢材都需他們鑒定,并最終形成報告。任睿說,該工廠環境惡劣,散發出刺鼻的氣味。不過,任睿說,毒物鑒定師在接觸檢材時,一般會有嚴格的保護措施,不會徒手去接觸,所以影視作品中的毒物鑒定師徒手嘗毒等情節,在現實中是不會出現的。

毒品碰到它立馬現原形

讓毒物“開口說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要鑒毒神器來幫忙。

被辦案單位送至理化實驗室的毒品,稱為“檢材”。“檢材”交接時,民警需填寫相關表格,之后,檢材將進入檢材室,并由專人保管。

在理化實驗室里,“高大上”的儀器有不少,但有三款是不得不提的,這是鑒定毒品中常用到的儀器。

拉曼光譜儀:這是一臺便攜式的儀器,可在制度現場快速開展檢驗工作,幾分鐘內就能鑒別檢材是否為毒品,為警方破案提供方向性,但最終認定還是要用更精密的儀器來檢測。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當毒物鑒定師在實驗室里通過無機和有機的化學反應進行一系列實驗后,可運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定性檢驗,最終確定檢材的毒性成分。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該儀器的靈敏度比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高至少10倍,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之一,也將是今后毒物檢驗的一個主流檢驗儀器。(記者 陳小斌)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