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部分地段還存在著“破墻開店” 影響居民正常生活
2017-06-13 16:02:08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坑內路18號破墻開店后商家輪番入駐。(攝于2017年5月31日)
2014年6月,坑內路18號破墻開店前的情形。(圖片來源/百度全景地圖)
2015年10月,坑內路18號就已破墻開店。(圖片來源/百度全景地圖)
樓下破墻開店,樓上居民抱怨。
蜂巢山路許多店面經營到夜晚,噪音困擾居民。
近段時間以來,北京市相關部門在東城區開展違規“開墻打洞”專項整治行動,出動大型機器清理沿街的“七小業態”。這類場所通常存在經營面積小、設施簡陋、環境衛生差、安全隱患大等諸多問題。
接連幾天,都有讀者向記者反映類似的“破墻”情況。記者進行走訪調查后發現,廈門在推進“文明創建再提升、災后重建再發力”的統一行動后,街容街貌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改善,市民們也都拍手叫好。但由于部分地段還存在著“破墻開店”的情況,無論是街容街貌還是商業形態,都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正如讀者林先生反映時所說:“廈門現在越來越漂亮,但這些店面讓人如鯁在喉。”
“破墻開店”帶來的影響確實顯而易見,油煙污染、噪音污染令居民苦不堪言,房屋結構的破壞也埋下了安全隱患。與此同時也有讀者致電本報熱線,專門提及還有一些占用綠地進行違建的現象,也應該堅決遏止,“這是城市綠化的創口,對城市景觀和功能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
坑內路18號
墻上的“門”越開越大
三年來店家輪番入駐
從最初的封閉式墻面,到后來的“豁開小口子”,直至現在的“大門敞開”……目睹這一變化,坑內路18號附近的居民們都在納悶:為什么墻上的“門”越開越大、也越開越多了呢?
5月31日下午4點57分,記者來到現場進行走訪,一棟兩層樓高的老舊建筑映入眼簾,而名為“壹號車庫汽車養護中心”的汽車美容店就開設在建筑一樓。店鋪墻面刷上了黃色油漆,與此同時,上面還“開出”兩扇大門,方便車輛出入。汽車美容店側面,還有一個“破墻”而成的快遞收發點出入口。
然而,三年前的這里,并不是這番模樣。百度全景地圖上顯示,2014年6月,墻面上只有一個廢品回收站和一家住戶的小門;2015年10月,門的數量不僅變多,就連范圍都向外延展——小門被敲得更大,有的墻面邊緣已用水泥抹平,有的還凹凸不平,但“破墻”背后,商戶們早已裝好了卷簾門。
“這家汽車美容店剛開起來不久。”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周阿姨告訴記者,樓房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原本是工廠倉庫。“最早時,墻面都是封閉的,倉庫出入口在背后。”周阿姨說,幾十年來,隨著墻面不斷被敲掉打開,在里面做生意的店家也由餐飲、快遞收發點變成了如今的汽車美容店。
“最好是能封閉墻面,讓它回復到原來的樣子。”周阿姨表示,建筑物老舊,墻體被破壞,二樓居民自然會覺得不安全。“這里的車輛來來往往,很危險。”附近居民陳女士說,這條路可算是附近居民出入的必經之路,每每經過這條路時,家長們都會把孩子抱在手上,快速通過;周邊老人和孩子多,難免存在安全隱患。
隨后,記者將此情況反映至思明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執法局開元中隊已開具《行政執法通知書》,向當事人調查了解情況。
蜂巢山路30-34號
破墻開店搞餐飲
樓下裝修樓上震
5月31日中午2點03分,蜂巢山路30-34號人來人往。水果店的老板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利索地將一筐筐水果,搬上人行道;與之相連的蔬菜店跨店經營,爛菜葉丟地上。一旁的小吃店門前的馬路上,幾輛送餐車已經早早在等候。樓下開著店,樓上的居民怨聲載道。
“店面敲打裝修,整棟樓都會震。”住在這里,今年已經70多歲的曾阿姨告訴記者,樓下的店面都是由民居“破墻”而成的。上世紀90年代時,大型商圈還未興起,一樓臨街居民或是租戶便將住房改成店面——沿街一側的墻面敲掉,讓大門“轉個身”朝向馬路,小店就有了生意,“店面租金比住房租金高多了,有些人把店面租出去,再去其他地方租房子住。”
記者注意到,為了更好地經營,不僅面朝馬路的墻體被打通,連轉角處的墻面也多少受到了破壞。“這棟房子是八十年代初的啦。老房子外圍應該都是承重墻,這樣一改,我們都覺得不安全。”曾阿姨說。
位于蜂巢山路2號附近的一整排店面最早時也是民居,敲墻后多數餐飲店在這里集結。自打樓下的民居變身小店,租住在二樓的居民林女士便飽受油煙污染之苦。“小吃店經營油炸的東西,油煙也往樓上排。天氣這么熱,我們都不敢開沿街的窗戶。”與此同時,許多店面經營到夜晚,噪音污染也帶給了居民們困擾。
思明區廈港街道辦事處綜治辦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記者所走訪的店面確實屬于破墻開店——上世紀90年代,一樓靠近馬路一側的墻體被逐漸破開,變成了如今的店面。記者也將此處的情況反饋給了城管部門。
【名詞】
“七小業態”
即小餐飲、小旅店、小歌廳、小發廊、小洗浴、小建材等七類,擾亂街面秩序,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無證照、超范圍、占道經營的商戶。
【專家說法】
“破墻開店”隱患大
私改建筑用途得管
廈門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馬武定說,“破墻開店”對于房屋的影響,要根據房屋結構進行判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房子,大多是磚混結構,承重墻一旦改動,就會對房屋結構造成影響。“磚混結構的房子外墻均為承重墻;就算是框架結構的建筑物,其外墻也有一定的受力作用。”
市政協特邀研究員朱獎懷則告訴記者,出于安全考慮,一旦改變建筑原本的承重結構,是需要用加梁或者加柱等替代方案進行彌補的。若隨意地將底層房屋外墻敲掉,則會對二樓以上房屋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對于那些私自改變建筑用途的行為,相關部門應該立即制止。
那么既成事實“破墻開店”,應該如何解決?朱獎懷表示,可以從一塊區域內的整體業態規劃著手進行整治,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杜絕“破墻開店”的行為——也就是說,不被消費者所需要的,就要被淘汰。
“《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中有明確規定,部分居民區等的區域禁止新設產生油煙、噪聲污染的餐飲業項目。”朱獎懷說,“破墻開店”的整治可以參照這一條例,進行延伸,將一些“破墻開店”集中的區域也納入條例當中。
【記者手記】
修補城市“創口”
本報記者 邵凌豐
無論是破墻開店,還是占用綠地違建,都被市民們所詬病,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城市造成了“創口”,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生長。
“破墻”開出的小店,除了會造成油煙侵擾、安全隱患等影響以外,事實上對周邊的商業業態也沒有更好的補充作用。“買水果,多走幾步就有更干凈便宜的店;吃飯,再走幾步就有更適合的小餐館。”市民劉學說,其實現在大有購物商場或綜合體、小有更為規范的餐飲店等在周邊布局,和幾十年前小店剛開時的情形已經不一樣了,“既然已經有這么多選擇,一些小店其實也過于飽和了,還不如一口氣關掉,恢復墻面。”他認為,修補這樣的“創口”,其實更可以保持商業業態的平衡。
去年,多部門曾聯手對環島路塔頭公交站后方的3500平方米綠地進行綜合整治,將大排檔的違建拆除,還綠于民。曾經這里地面黃土裸露,竹簽、紙巾、塑料瓶隨處可見,甚至還有一部分綠地被硬化——占用綠地違建造成的“創口”觸目驚心,甚至可以稱為綠地“瘡疤”。當綠地被恢復,城市景觀在“創口”的修復中,又恢復到平衡狀態——就如游客所說,不會有一個突兀的大東西霸占綠地,整體景觀充滿了美感和韻律感,讓休閑休憩更加愜意。
堅決遏制破墻開店、占用綠地違建等違法行為,能讓城市從商業業態和總體景觀上,保持足夠的平衡,從而體現出足夠的美感。
(記者 羅子泓 陸曉鳳)
相關閱讀
- (2015-09-28)廈門雙胞胎兄弟考上同一軍校 為考軍校堅持鍛煉
- (2015-09-28)廈門海滄一男子夢中猝死 疑是因喝酒過量致死
- (2015-09-28)廈門一公司污水超標783倍竟直接排放 老板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