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爆發罕見赤潮 漳、泉啟動災害應急響應暫停采捕

2017-06-11 09:27:29 來源: 海峽都市報

0瀏覽 評論0

調查原因

6月9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針對疑似食用貽貝中毒事件,立即組織省、市兩級監測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開展調查監測。

福建爆發罕見赤潮啟動二級應急響應 暫停采捕!

漳浦食用青蛤中毒患者在醫院治療(海都記者 陳青松/圖)

結果表明,上述漳州海域水色均未見異常,但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鏈狀裸甲藻最高細胞密度達8.1×105個/升(基準密度:5×105個/升),已經形成赤潮,該藻種可產生麻痹性貝毒。赤潮周邊海域有牡蠣吊養區,吊養牡蠣及其設施附著有野生貽貝。

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赤潮仍在持續,第一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最高細胞密度為1.0×106個/升。

赤潮災害應急響應

根據赤潮監測結果,按照《福建省赤潮災害應急預案》規定,

省海洋與漁業廳于9日23時啟動赤潮災害二級應急響應,要求漳州啟動二級應急響應、泉州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同時要求兩地立即關閉赤潮發生海域養殖生產區,加強養殖漁船管控,暫停水產品采捕作業,加強巡查,嚴禁赤潮周邊海域水產品上市;

組織監測單位加密跟蹤監視監測,加強所轄海域,特別是養殖生產區的監視監測,確保每日報送監測情況,并擴大水產品監測品種和頻次,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我省海域處于赤潮高發期

9日晚,省海洋與漁業廳連夜召開應急會商會,決定由廳分管領導10日早帶隊趕赴現場指導赤潮災害應急處置。

此次漳州、泉州海域發現的赤潮生物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在我省有赤潮記錄以來,該種首次在我省海域形成赤潮。鏈狀裸甲藻屬廣溫廣鹽種,生長溫度范圍為4~30℃,生長鹽度范圍為15.0~35.5‰。

該種可生產麻痹性貝毒,被貝類生物濾食后,可在貝類體內積累毒素,會引起食用者中毒反應。

鑒于此次赤潮藻種密度超過赤潮基準值,并未造成水色明顯異常,不易通過肉眼觀測發現,在赤潮災害中較為罕見,且目前我省海域處于赤潮高發期。

[責任編輯:林春婷]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