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沉船“華光礁1號”復原 建造師監造者都是福建人

2017-05-15 08:12:33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華光礁1號”復原船效果圖。

“華光礁1號”復原船正面效果圖。

“華光礁1號”宋代古沉船已開始復原建造了。昨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南海博物館展廳,“華光礁1號”古船復原建造項目總負責人、福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廖軍令說,3天前就開工了,預計下月底完工。

該項目總建造師黃烏錐師傅等12名老工匠,是宋代刺桐港造船世家黃氏家族后人。現場監造人楊育錐現居住鼓浪嶼,是廈門福船建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華光礁1號”古沉船位于永樂群島南部,在1996年由我國漁民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有關部門分別于2007年3月至5月和2008年11月至12月實施“華光礁1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共發掘萬件出水古瓷器。

楊育錐說,“華光礁1號”是福船,福船是指福建建造的海船。“水密隔艙,魚鱗搭接,多重船板”,這三項是福船的標志技術,這是古代中國人海上遠洋貨船的核心安全保障。本次復原的“華光礁1號”,船長22.43米,有13個水密隔艙,有魚鱗搭接和重板技藝,采用進口木材,整艘船要耗用木材約160立方米。該船由武漢理工大學設計。

廖軍令介紹,“華光礁1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六層船殼板的古船,印證了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對“刺桐港建造3層到6層重板結構的遠洋海船”的真實性。目前,在我國領海考古發掘的三艘宋代沉船,都是福船。

潭門鎮漁民世代去南海島礁捕魚,他們的手抄更路簿是見證。當地漁民歡迎“華光礁1號”古船復原落地。

楊育錐在工作中。

復原“華光礁1號”的建造師團隊。

【人物專訪】

廈門福船建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育錐:

生于造船世家監造古船復原

從制造小船模到參與造大船

67歲的楊育錐,最近又在干大事。他從手工制造古代福船小船模,“升華”到參與造大船。他去了海南的潭門鎮,參與監造轟動海內外的“華光礁1號”宋朝古沉船的復原建造。5月的海南,天氣很熱,建造現場灰塵多,沒有空調,老楊每天都汗流浹背。但他說,這很快樂。當過海軍的他,對南海很有情懷。他說,看到“華光礁1號”船體一天一天在增高,仿佛看見它曾經無數次對南海島礁的問候。

他的海洋情懷,源于他出生在造船世家。1950年,楊育錐出生于惠安楊宅。楊育錐的祖輩大多都是造船師傅。楊育錐的父親在廈門造船廠造船。童年時,楊育錐跟隨母親來到鼓浪嶼,與父親團圓,從此就住在鼓浪嶼,一直到現在。小時候,楊育錐常跟著父親到造船廠,還幫父親干活。

楊育錐的祖籍地在洛陽江邊、古代刺桐港附近的楊宅。像惠安海邊許多專業涉船村莊一樣,古代楊宅是專業的造船自然村,這里的男人都有一手造船好技藝。他說,船到哪里,修船造船師傅就跟到哪里,專業修船人的遷徙路線是跟著港口和商船隊走的。隨著近代廈門港的興起,許多惠安的造船師傅遷徙到鼓浪嶼和沙坡尾居住。楊育錐的父親也就是這樣遷到鼓浪嶼的。

福船“花屁股”模型被博物館收藏

1976年,楊育錐入伍。楊育錐在海軍部隊擔任軍艦技術員。十年的軍旅生涯,讓楊育錐學習了不少船舶的理論和知識,長期的實踐也讓楊育錐對船對海有更深感情。

他說,為了制作已經消失的福船“花屁股”,他收集了大量資料,還進行原地調查,甚至查閱外國人撰寫的有關“花屁股”的文章。2008年,他造出的船模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和贊賞。同年,他與中國航海博物館簽約制造“福船”模型。到2013年,楊育錐已經制造出多條船模,被該博物館永久收藏,如今包括“花屁股”在內的3條船模也被中國航海博物館收藏。

“在我的心目中,中國的古船是世界上最優秀、最漂亮的船,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船只,對世界文明和文化交流起到推動的作用。”楊育錐說,古代中國是世界上的海上強國,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處于世界的頂峰,其中“福船”更是中國船只杰出的代表。

楊育錐說,他希望國人在參觀船模時,能記住咱們國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通過古船,增加國家的海洋意識和海疆意識。

【特色】

福船

三項標志技術

福船是指福建建造的海船。目前,在我國領海考古發掘的三艘宋代沉船,都是福船。“水密隔艙,魚鱗搭接,多重船板”,這三項是福船的標志技術,是古代中國人海上遠洋貨船的核心安全保障。

本次復原的福船“華光礁1號”,船長22.43米,有13個水密隔艙,有魚鱗搭接和重板技藝,采用進口木材,整艘船要耗用木材約160立方米。由武漢理工大學設計。

【鏈接】

古沉船印證了

馬可波羅游記

“華光礁1號”古沉船位于永樂群島南部,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六層船殼板的古船,印證了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對“刺桐港建造3層到6層重板結構的遠洋海船”的真實性。在1996年由我國漁民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有關部門分別于2007年3月-5月和2008年11月-12月實施“華光礁1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共發掘萬件出水古瓷器。(文/圖 特派記者 林森泉)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