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勒森特意采用“新型大國關系”措辭? 美方回應
2017-03-21 15:35:58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條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剛剛結束訪華,期間他史無前例地兩度提到“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尋求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十四字內涵,在中外輿論界激起漣漪。
美國國務院代理發言人馬克·托納20日在記者會上就此表示,蒂勒森知道自己在北京訪問期間選擇的語言措辭。
習近平主席19日會見美國國務卿蒂勒森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21日報道稱,馬克·托納20日表示,國務卿蒂勒森訪問北京傳遞的信息是建立合作、有成效、前瞻性的中美關系。蒂勒森知道自己在北京訪問期間選擇的語言措辭,但這完全不表示美國對臺灣的政策有改變,美方仍然堅持美國的“一中政策”。
蒂勒森在北京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時指出,兩國過去40年在“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上”建立了積極關系。與王毅會面后,蒂勒森再強調,“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解”引導兩國關系40年發展。
報道稱,蒂勒森重復提及這一中方慣用描述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語言,被大陸媒體解讀為外交的勝利。不過,一些美國輿論和學者卻批評,蒂勒森在北京使用和中國大陸一樣的語言,是一大錯誤。
蒂勒森使用“北京話語”的發言,是要向中方傳遞信息,還是無心之舉呢?托納在20日國務院記者會上表示,蒂勒森“知道自己選擇的用辭”。他認為,蒂勒森想表達的是美國也想要一個“雙贏關系”。
有記者問道,蒂勒森提到“相互尊重”這一中國強調并表述的字眼,是否會讓北京相信在香港、西藏及有關臺灣的議題的看法上,美國會尊重北京的核心利益和關切,且令人好奇,蒂勒森故意選擇這樣語匯,是“傳遞美國對臺灣、西藏的政策要有變化了嗎?”
托納回復,“完全不是”。托納表示,美國對臺灣的立場,除鼓勵良好、日益增強的兩岸關系外,美方仍堅持美國的“一中政策”。
臺媒:盼美方繼續履行對臺承諾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臺灣當局高度關注蒂勒森北京之行。
報道稱,蒂勒森18日與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談后表示,中美達成共識“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對此,臺灣方面陸委會稱,“美中互動過程中,中國大陸單方闡述對臺立場并不能代表臺灣的主張與關切,臺灣的權益及核心利益應該受到尊重”。
陸委會稱,期盼美方繼續履行依據《與臺灣關系法》及“六項保證”的對臺承諾。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國務卿此次訪華,之前特朗普政府多次確認“一中”原則,都意味著去年12月2日發生的“特蔡通話”風波將成過去,中美逐步回歸“現實主義”路線。
香港中評社評論認為,中美重新修好,帶出的一個問題是,臺灣如何自處?還繼續“聯美抗大陸”?臺灣前路何處走?此刻的民進黨當局或許會茫然慌亂、不知所措。
而在一些綠營媒體看來,盡管蒂勒森的東亞行幾乎都沒有提及臺灣,但臺灣也不是全無“存在感”。
臺灣《自由時報》報道稱,臺當局“外交部次長”李澄然表示:蒂勒森此次訪華,“美方已同意事后向我方簡報”。
當地時間3月20日,美國務院代理發言人馬克·托納主持記者會
美媒:美國仍關切中國的人權和個人自由等議題
美國《華盛頓觀察家報》當地時間20日也報道了馬克·托納對蒂勒森發言的解釋。
報道稱,蒂勒森北京之行中的言論被部分輿論描繪為“向中國話語讓步”,但蒂勒森只是表達了渴望與中國建立合作關系,并強調美國仍然關注中國的人權和個人自由等議題。
馬克·托納表示,“我并不想從語法上分析蒂勒森所使用的措辭是不是重復了中方的相似提法,在公開發表的文本上雙方都表達得十分清楚,那就是雙方有多個可以合作的領域,我們都確信在這些領域我們能夠取得進展。”
馬克·托納補充道,蒂勒森德措辭不應被視為試圖降低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壓力。他說,“中美雙方需要在一些問題上共同合作或取得進展,比如朝鮮問題以及包括貿易糾紛、人權問題、中國境內的個人自由等在內的其他問題。我想強調的是,我們并沒有回避這些問題。”
相關閱讀
- (2016-09-08)美俄軍機黑海上空相遇 美方稱最近距離僅有3米
- (2016-09-04)G20峰會前 大國領導人都有何表態?(圖)
- (2017-02-09)美媒:2040年亞洲的超級大國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
- (2017-03-08)美國務卿蒂勒森下周訪問中日韓 18日將抵達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