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老石碼:騎樓古街演繹一段“小城故事”
2017-03-14 11:28:40 來源: 漳州新聞網
0瀏覽 評論0條
騎樓古街區具有很強的內向活力,核心地段至今商業繁榮、生活便利,人氣很足。
騎樓老街呈現專門經營業態
后港片區棚戶區改造留存老建筑構件
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老先生實地走訪考察石碼騎樓古街
清新的海風吹拂著九龍江畔錦江道上的百年古榕,初春的暖陽溫潤著大埕小巷里的騎樓紅磚,行走在被人們昵稱“小石碼”的老街區上,感受著閩南地區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騎樓建筑群的壯觀,傾聽著一曲“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小城故事。
石碼古街街面窄而直,騎樓分列兩側,街樓密接聯排,夾插著眾多巷埕住房,街市齊整,集中成片。隨著歷史的變遷,老街區雖然仍保留著原有“兩橫兩縱”的大街格局,但老城區原有的城市中心功能逐漸弱化、基礎設施老化和居住條件退化問題日漸突顯,給老街坊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街遺存,留住石碼的“最閩南”“古早味”,近年來,龍海市委、市政府加大對石碼騎樓古街的規劃保護建設力度,通過“一改善兩提升”,多措并舉,有機更新,保護騎樓遺存,重拾古街記憶。
改善民生補足短板
“以前,內街的路面又臟又破,不僅車輛不好開,人騎車也難走。在解放南路,我就見過行人被路面的坑洼絆倒。一下暴雨,窄小的下水道,加上凹陷的地面,更使街道變成天然蓄水池。”家住解東社區的劉藝惠對于道路“坑人”、巷道“看海”的舊景仍記憶猶深。
“不過這兩年的黑面路讓情況大有改觀。”劉大姐說道,她提到的“黑面路”指的是石碼鎮啟動的老街區主要道路“白改黑”工程。近年來,石碼鎮加大古街路面的修復改造力度,通過鋪設瀝青、下埋管道、填補坑洼,方便群眾出行。
而在舊菜集市上的幾條老石板路,按照原有模式,鋪上粗石板,修舊如舊,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時,也保留著那一份古樸的情懷。
老街坊們關心出行,更關注宜居。“這排老厝也建了一定年頭了,以前的好厝到現在也成了危房。”家住后港新街亭的林永利因房屋被鑒定為危房,且周邊環境破敗,而不得不搬到其他地方居住。
老厝換新厝,蝸居變安居。為了改善石碼老街區的居住條件,完善街區路網建設,龍海市以后港片區為試點,計劃投資7557萬元啟動古街的路網改造工程,并于2016年底先行啟動后港片區棚戶區改造征遷工作。
“通過棚戶區改造,拆除危舊房屋,讓老百姓也能住進新房,這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石碼鎮副鎮長鄭武福的說法從選房簽約情況得到了印證。截至目前,后港片區共完成收件登記并抽取選房號685戶、完成選房簽約525戶,分別占被征遷總戶數的76.54%和58.66%。
提升形象打造特色
既要內在環境美,又要外在顏值高。龍海市在加大對石碼古街的環境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還力抓老街區沿線重點地段的風貌提升,把古街的美麗風采“秀”出來。
“龍海投資1.26億元,啟動錦江大道石碼段綜合改造項目風貌景觀提升工程,很多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筑,通過修舊改造,將最終成為展示老鎮歷史文化風貌,集商務、社交、文化、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活動空間。”龍海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因歷史原因造成的一些無主華僑騎樓,也將在社區街道日常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修繕。
“過去這邊的市場都沒人管理,每次小攤販一收攤,家門口都像垃圾場。”位于西湖路的便民農貿市場是石碼老街區重要的農產品交易場所,但一直以來都缺乏有效管理,環境臟亂差,老街坊們怨聲載道。
去年以來,龍海市結合“創衛”工作,對老街區內各農貿市場和商販進行專項整治,按照“一場一策、一攤一法”,嚴格農殘檢查、嚴防占道經營、杜絕亂搭亂蓋、規范垃圾收處,把“五腳距”下的整潔空間還給老街坊,使“房前屋后,無污無臭”成為老街舊市的常態。
提升活力有機更新
門市內熱氣騰騰的鹵湯料香飄四溢,攤位前剛出油鍋的五香卷酥脆可口,一幅生動有趣的市井生活畫面躍然眼前。
“作為舊時龍海地區的商貿中心,石碼古街的商貿業態非常豐富。”林靖華是石碼古街的老街坊,也是個“石碼通”。“在這里,既有經營釣具漁網、鋤頭鐵犁、麻袋風柜的農具專柜,又有賣菜刀小秤、脂粉紗線、門簾草席的用品小店,很多不起眼的店鋪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傳承。”
近年來,龍海市充分挖掘石碼古街的文化內涵,立足于騎樓商鋪特點,加大對薌劇、烙鐵畫、捏糖人、米粿發糕等“古早”行當的保護和扶持力度,重新激發古街的商業活力,全力打造具有“最閩南、古早味”的魅力古街。
既要在軟文化“傳播傳承”,更要在硬建筑“留舊留魂”。龍海市通過聘請專家對老街區進行整體規劃保護,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充分繼承傳統騎樓的商業功能,打造多種風格的專業街區。同時,有效保護好騎樓所特有的文化內涵,收集、匯存、研究騎樓的相關資料,從建筑文化細節加以發展,彰顯古街建筑特色,延續石碼文化個性。
“樓是小城的主體,而石碼古街的建筑特點就是騎樓,如果騎樓只停留在修復、建設,那再怎么樣樓是冷的,建筑是冷的,只有把曾經發生在樓里面的故事,它的名人故事,還有在這里曾經發生的各種歷史大事件挖掘出來,這個樓有了故事就會變得更溫暖。”知名作家、《臺海》雜志主編年月在談及石碼騎樓古街保護與傳承時指出,要對老建筑進行活化,讓古街更加溫暖。
“石碼古街是龍海人記憶深處最美好的回憶,看著她如今風光慢慢重現,有種難以言表的感動。”林靖華對石碼古街的未來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