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福建經驗
2016-10-24 08:07:20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歷史再次選擇這片綠色土地。
今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標志著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被賦予新的重任,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從生態省到生態文明示范區,再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從未止步,孜孜以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共完成植樹造林1665萬畝,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8%,森林覆蓋率從63.10%提高到65.95%,繼續領跑全國。此外,我省在實現GDP年均增長10.7%、財政收入翻番的同時,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實現五年連降,全面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硬任務,萬元GDP排放強度僅為全國一半。
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干部群眾心敞亮,勁倍增。加快建設新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發展目標,也是發展的強勁引擎。
頂層設計,制度創新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
“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號召,前瞻性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作出了具有跨世紀意義的戰略抉擇。
曾在福建工作過17個年頭的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咐福建干部群眾:“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
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多年來,綠色發展的接力賽,福建一直沒有停步。
“如果開著寶馬住著洋房,但呼吸的是霧霾,喝的是不干凈的水,能算是高品質的生活嗎?”省委書記尤權反復強調,“我們必須擯棄粗放式的、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既要發展,又要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以鞏固拓展生態環境優勢為主線,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省長于偉國對牢牢守住生態環保紅線態度堅決。
綠色理念,融入血液。圍繞綠色發展,省委、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戰略部署,在全國率先探索環境監管督企向督政轉變。
201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季度環保督查制度,把各設區市突出環境問題納為省政府季度經濟分析會主要內容之一,每季度選擇一項突出環境問題進行全省通報,省政府領導現場點評并提出整改要求,省政府督查室跟蹤督辦,讓環保不力的地方官員“臉紅冒汗”。
2015年,我省率先建立環保督察制度,對各設區市污染整治、減排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督察。為建立長效機制,加大規格力度,今年我省又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環境保護督察實施方案(試行),明確每兩年對全省九市一區完成一遍督察,督察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任免重要依據。今年7月以來,省委省政府環境保護督察組先后在龍巖、泉州、寧德開展督察,截至目前,已查處289家環境違法企業,30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涉嫌污染犯罪被移送公安機關。
2016年1月,我省將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升級為書記、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同時,我省在全國率先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
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貫徹落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的實施意見》,“生態審計”拉開帷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也即將出臺,領導干部將面臨“史上最嚴”生態環境損害追責。
越來越多地方官員感受到生態“緊箍咒”帶來的壓力:近年來,全省9個設區市政府、53個縣(市、區)政府負責人先后因減排不力被約談,7個縣(市、區)和1個集團遭區域限批。2015年,環保工作在地方官員績效考核中的比重由2%提升到10%。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環境保護督察組入駐龍巖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督察后,日前首批已有17名機關工作人員、國有企業公職人員被問責。
越來越多地區在項目取舍上先看“生態臉色”,對新上的產業和項目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損害生態終身追責,綠色發展政績加分”,正成為新的政績觀。
先行先試,層層落實
生態建設,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先行先試的膽識,也需要有“綠色指揮棒”的機制創新。
傳導壓力,落實責任。
水是生命之源。福建12條大河水質常年為優,今年上半年,Ⅰ~Ⅲ類水質占比95.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6.3個百分點。
福建河流眾多,自成體系,獨流入海。保護得好就能夠“自清自凈”,污染破壞就將“自作自受”。為了讓母親河碧水長流,2014年,我省開始實施河長制,閩江和九龍江、敖江流域分別由一位副省長擔任河長,并確定其為河流保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通過“包河治水”彌補此前“九龍治水”的制度缺陷,由各級領導擔任河長使行政資源的調配更為順暢,也使治水的保障力度空前提升。
“河長制,有威力更接地氣。縣政府與各鄉鎮(街道)簽訂工作責任狀,各鄉鎮(街道)與包村領導、包村工作隊簽訂工作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落實責任。”閩侯縣有關負責人介紹,長久以來,閩侯縣生豬養殖污染突出,通過全力實施河長制,受畜禽養殖污染的支流從先前的劣V類全面提升達標。
水質雖好,但不能高枕無憂。2015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版“水十條”,打通治水“大動脈”。2016年,我省又將流域整治從“動脈”伸向“毛細血管”,小流域整治戰役全面打響,并以省政府名義出臺小流域及農村水環境五年整治計劃,明確提出用5年時間實現小流域水質大變化,全省小流域Ⅲ類以上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
政績考核,綠色導向。
為確保政策落實到位,我省今年2月出臺《地表水水質考核辦法(試行)》,對各縣(市、區)實施交界斷面水質雙月考核制度,并向全社會公示。環境保護好、水質保持好的上游地區將得到更多流域補償資金,水質不達標且持續惡化則少予或不予補償,當地政府主要領導還將被約談,甚至面臨限批處罰。
黨政同責隨著考核政策的出臺開始“動真格”。今年6月,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2016年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指標,明確了黨政環保“大考”各項指標和評分細則。和往年的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相比,新的考核“指揮棒”更注重考核黨委政府的宏觀決策。把地方黨委政府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綠色發展納入考核,分值比例超過整個考核分值一半,從而督促地方官員在發展決策過程中把環保裝進腦中,放在心上。
生態執法,持續發力。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自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查處違法排污企業2096家,移送公安機關偵辦的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86起。環保部日前公布上半年全國辦理新環保法“四個配套辦法”和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情況,我省辦理的案件總數位居全國第三,在環保部公布的供各省份學習借鑒的8起典型案例中,我省有4個案例入選,獲環保部通報表揚。
先行先試,我省各地勇于放開手腳干好環保,積極探索機制體制創新:
廈門市率先探索,對癥下藥,在“生態優先、底線思維”導引下,從龍頭做起,實施“多規合一”,廈門城市建設用地壓縮了8.3%,全市近六成面積被納入生態控制區;
泉州通過“賽水質”,發揮資金、項目的四兩撥千斤作用,從鼓勵和倒逼兩個方面入手,吸引各縣區投入資金3.32億元共同參與小流域治理;
大田縣成立全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鄉鎮配套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分局,并在年底評選“十佳”和“十差”河長,獎優罰劣;
……
富省惠民,綠色發展
八閩大地,從山區到沿海,地理位置不同,區域發展水平不同,都在朝著實現生產發展、民生改善、生態良好這一平衡發展的方向,探尋實現保護和發展的雙贏之路。
位于安溪縣的弘橋智谷(泉州)電商產業園,每天有大量的商品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里過去是一個處處是崩崗、天天是粉塵的石材加工區。石材開采和加工在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讓當地山巖裸露,粉塵漫天,廢水橫流,溪流成了“牛奶河”。2011年,安溪下定決心,率先在全省實現石材行業退出。
短期陣痛為騰籠換鳥贏得空間,石材業退出,換來電商業崛起。安溪縣瞄準耗用資源小,產出價值高,拉動能力強的電商產業,引入弘橋智谷,很快將發展包袱變為轉型優勢。去年,電商基地實現日均發貨量10萬多單,日銷售額600多萬元。這個曾經的“污染源”如今已蛻變為福建最大的電商產業園區。
同一道題目,并非只有一個解法。每年近300萬噸的廢棄碎石、石粉污染威脅,過去一度讓南安人寢食難安。面對發展帶來的問題,南安做起循環經濟文章,通過技術創新不但能把邊角料“吃干榨盡”,還通過與文創結合,把下腳料變身藝術品,每平方米最高賣到3萬元。
南安不再“難安”,說明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才有生態文明。
八閩各地正在用精彩的故事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正轉化為吸引新興產業、高端人才、項目資金的強大磁場。
南平市近3年沒有新批一個礦產開發項目,沒有新上一個重化工項目,而是利用生態優勢發展旅游養生、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產業,地方級財政收入增幅連續4年居全省前三;因水質潔凈、空氣清新,閩江上游的順昌縣引來著名玻璃面板生產商歐浦登生產基地的落戶,目前,全球80%的蘋果手機、電腦觸摸屏基板生產于此;森林覆蓋率高達79.7%的武平縣吸引了總投資5億美元的正德光電產業園落戶,帶動一大批高新技術投資項目的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產業園橫空出世……
金秋時節,秋糧進入收割季。與往年不同的是,許多浦城農戶在稻谷收割前十幾天,就開始往田里撒播紫云英種子。紫云英是一種冬種綠肥,這樣做為的是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達到少用化肥的目的,讓產出的大米口感更好,賣出好價錢。 一名農業局干部告訴記者,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縣里通過推廣“綠色增長”的水稻增產模式來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鼓勵農民多種糧,種生態糧,種糧效益自然就上去了,讓廣大農戶分享好山好水好空氣帶來的生態紅利。
生態建設,砥礪前行。八閩大地綠意盎然,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蔚然成風,我省在建設新福建的征途上必將行穩致遠。
相關閱讀
- (2014-04-02)福建省紀委通報3起腐敗案 一官員受賄37萬獲刑8年
- (2014-04-09)新加坡節目《你是福建人嗎?》走紅 引發網友共鳴
- (2014-04-18)福建省地稅局副局長施維雄被查 曾任泉州地稅局長
- (2014-10-26)第十五屆省運動會在漳州開幕 陳忠和點燃主火炬(組圖)
- (2014-10-30)習近平在閩踐行群眾路線紀事 到最窮的地方辦實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