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10-04 10:53:26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榮譽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于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他在有關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闡明細胞適應環境的機制、“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義作出重大貢獻。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噬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上世紀1960年代,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細胞能夠消滅自身內部物質,方式是將其包裹進一個膜結構中,從而形成小型囊體并被輸運至被稱作“溶酶體”的回收機構進行分解。對這一過程開展研究非常困難,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對其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紀1990年代,在經過一系列出色的實驗之后,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與自噬作用有關的關鍵基因。隨后他開始致力于闡明酵母菌體內自噬作用的背后機制,并發現與之相似的復雜過程也同樣存在于我們人類的細胞內。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們關于細胞物質循環的舊有觀點,他的研究開啟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許多生理過程中關鍵作用的嶄新道路,如生物體對于饑餓的適應或者機體對于感染的反應。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自噬作用機制在一些類型的疾病,如癌癥和神經疾病等病癥中也發揮了作用。

去年此時,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而在今年的諾獎揭曉之際,人們也期盼著看到更多的華人科學家出現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兩位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成為諾獎的熱門候選人,他們入選了化學領域的預測名單:張鋒在老鼠和人類細胞中應用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盧煜明在孕婦血漿中檢測到胎兒游離DNA,取得無創產前檢測的創造性成果,9月19日他還剛剛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其他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北京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3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10月4日17時45分;

化學獎:10月5日17時45分;

和平獎:10月7日17時;

經濟學獎:10月10日17時45分;

文學獎:10月13日。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