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下如何吸引人才?深圳出資千億建安居房

2016-09-29 16:23:55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0瀏覽 評論0

據21世紀經濟報道9月29日報道,在一眾二線城市房價爭相暴漲之際,此輪房價領頭羊深圳也未停下腳步。

9月首周,深圳新房平均單價突破7萬元每平方米。

以產業創新升級和高端制造業為傲的深圳,正在承受高房價帶來的隱性損失,其中人才吸引力的下降更是當務之急。壓力之下,深圳市政府祭出利器:成立人才安居集團,提供低成本住房。

記者從深圳住建部門及相關專家處獲悉,深圳正在探索一個類似香港公屋和居屋體系的住房保障計劃,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按照計劃,“十三五”期間,這些政策性住房的數量或將超過商品房。

這像極了香港的住房供應模式,在香港,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居屋或公屋中,另一半在商品房市場買房。而香港也是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

俯瞰深圳(資料圖)

封閉流轉的“人才房”

為了對抗高房價和提高住房保障率,深圳正在實施一項宏偉計劃。

美國經濟咨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深圳已成為全球房價第二貴的城市,僅次于加州圣何塞;深圳市規劃國土委數據顯示,9月首周(8.29-9.04),新房成交均價達到70025元/平方米,環比上升54.5%。

市政府高度關注高房價。9月20日,深圳市政協六屆十七次主席會議召開,廣東省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透露,針對有委員提出房子太貴的問題,深圳計劃成立一個1000億資本金的人才安居公司。

馬興瑞說,安居公司的目的是吸引人才,提供遠低于市場承租價的房子給愿意來深圳的人才。

據了解,促使深圳做出這個計劃的原因,還在于深圳市的住房保障覆蓋率很低。據深圳市住建局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底,深圳保障性住房及貨幣補貼覆蓋率僅有16%,低于國家《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提出的20%的要求。

住建局測算,“十三五”期末,保守估計深圳規模常住人口將達到1200萬,要實現保障人口達到20%,深圳保障房供應缺口30萬到40萬套。

記者獲得的一份深圳市《關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文件顯示,“十三五”期間,深圳市新籌集建設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將不少于30萬套。市住建局表示,按照三人一套住房計算,預計可覆蓋90萬人。

這意味著,未來5年,深圳市保障房供應或將達到與商品房同樣的量級,甚至更高。

住建局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深圳市嘗試將人才住房從保障性住房體系分離出來,形成人才住房與保障性住房雙軌并行的公共住房體系。而在人才住房體系中,也分為租與售兩種,大部分還是以租為主,租售比例不低于6∶4,租的比例可能會更高。

與保障房體系中的經適房、安居型商品房不同的是,人才住房不能轉為一般商品房上市流轉,只能被政府回購或在平臺體系內流轉。

這頗像香港的住房供應體系。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網站顯示,其負責香港的公共住房,協助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入住能力可以負擔的居所。

香港的公共房屋分為公屋與居屋兩種。其中公屋由政府或志愿團體興建,出租給低收入居民;居屋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公營房屋并以廉價售予低收入市民。這兩種房源也都只能轉讓給后續進入公共房屋體系的人。

供地與資金之難

據深圳市住建局有關人士介紹,作為專門從事人才安居房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機構,人才安居住房集團已經成立,它是深圳市屬國有獨資公司。

據透露,目前該集團已正式投入運營,由深圳市政府出資的300億元資金已到位,后續還要追加700億元。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介紹,人才住房的具體執行與落實由安居集團負責,包括租賃購買的資格。政府住建部門負責監管,但不會具體執行;人才安居集團的產權是國資委管理,而業務是由住建部門管理。

“今年市府對于保障房的力度明顯加大,但從往年來看,落地執行很難。”一位接近深圳住建和土地部門的業內人士表示,供地和資金是最主要的難點。

人才安居房的供地來自哪里?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認為,城市更新將是一個重要渠道。

前述《措施》提到,城中村改造項目、改造后包含商務公寓的城市更新項目,基準配建比例不低于15%;舊工業區、倉儲區或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改造為住宅的,基準配建比例不低于30%。未來5年,通過城市更新配建提供不少于13萬套人才住房和保障房。

而招拍掛出讓的商品住宅項目用地,應配建不少于10%的人才住房;今后深圳每年新增供應的居住用地中,人才住房和保障房用地面積應當不少于60%。

《措施》還要求,“十三五”期間,利用產業園區配套建設人才公寓或宿舍,總建筑面積要不少于160萬平方米。

政府方面,“十三五”期間要通過沒收、租賃、征收歷史遺留建筑等方式,籌集不少于8萬套人才住房。

值得關注的是,人才安居房的供應方也向社會開放,探索多種共有產權。比如鼓勵房企等市場主體參與人才住房建設和運營,以及政府與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或其他用地單位合作開發、共享收益,形成政府與企業、政府與人才、單位與人才等多種共有產權模式。

據住建局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市住建局已經開始和相關企業對接,最大程度地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人才住房建設運營。

資金方面,據記者了解,在初期市府出資后,人才安居集團后續可通過杠桿撬動6000億-7000億元的資金規模,用于人才住房的全過程一體化建設運營管理。

對此,宋丁認為,有政府作背景,人才安居集團可以達成一些戰略性股權合作解決運營等問題,收編一些中小型企業或者與他們進行股權合作,也可以通過其他市場渠道,如債券、基金等達到撬動數千億資金的目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曉玲、石鈺)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