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華爾街失算 美國投資銀行折戟亞洲(圖)
2016-09-28 17:01:06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條
據《華爾街日報》9月28日報道,近年來華爾街投行大舉押注亞洲市場,希望可以從該地區迅速發展的經濟以及當地公司越來越大的全球擴張努力中獲利。但來自中資銀行的競爭以及中國經濟放緩侵蝕了這些投行的利潤,迫使部分銀行收縮業務。
華爾街夜景(資料圖)
近年來華爾街投行大舉押注亞洲市場,希望可以從這一地區迅速發展的經濟以及當地公司越來越大的全球擴張努力中獲利。但來自當地銀行愈加激烈的競爭以及中國經濟的放緩已經侵蝕了這些投行的利潤,迫使部分銀行收縮業務。
中資投行崛起,擠壓美國投行生存空間
2014年,所有在中國及亞洲新興經濟體開展業務的投行中, 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排名第一,但如今,這家投行連前10名也進不了。
現在的排行榜已經被中資銀行所主導,研究機構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中資銀行已經將亞洲并購和融資交易咨詢費用的60%收入囊中,這一比例也創下紀錄水平。沒有一家美國或歐洲銀行在亞洲(不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的交易活動)排名榜上擠入前六。
高盛排名的下滑也成為可以說明西方銀行在亞洲市場的發展前景如何黯淡下來的知名案例。亞洲一度被西方銀行視為可以為其手續費收入帶來巨大提振的寶藏。
高盛在亞洲的營收和市場份額變化情況
例如,據知情人士透露,高盛計劃在亞洲300名銀行雇員中裁撤約75人。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員將集中在香港的初級職位,不涉及高盛在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業務。
此外,今年早些時候,在從競爭對手那里挖走一些身價不菲的銀行業人士后,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 BCS)關閉了亞洲部分業務并從該地區的一些國家撤出。瑞銀集團(UBS Group)近月來也任憑亞洲的一些崗位空缺。另據知情人士稱,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在今年早些時候進行一輪裁員后,將進一步縮減亞洲投行業務。
目前中資銀行從西方銀行手中奪取業務的勢頭愈發強勁,主要是因為中資銀行能夠為交易提供巨額貸款。據業內顧問稱,中國政府已敦促那些尋求提升海外形象的中資企業與國內銀行合作。
亞洲市場競爭激烈,亞洲地區每年的銀行排名變化要比美國市場大得多。在美國,高盛等一些大銀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奧緯咨詢(Oliver Wyman)駐新加坡的合伙人Claudio Lago de Lanzos稱,全球銀行業最關心的是今年來自中國客戶的交易活動量,而中國客戶往往會選擇中資銀行來進行合作。據Dealogic提供的數據,今年迄今為止,中資發行方在亞洲股票資本市場中占比高達83%,高于一年前的72%。一些銀行業人士私下稱,中資銀行是他們亞洲業務面臨的主要威脅。
據熟悉高盛策略的人士稱,高盛仍致力于在中國贏得交易,不太可能大幅縮減在華業務。據Dealogic的數據,該行目前在亞洲地區(不含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并購收入排名第四。
外資投行在亞洲為啥水土不服?
西方投行在中國和其他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開展業務要面臨高昂的成本。語言、關系和對當地監管法規的了解在亞洲內部并不通用﹐這意味著,銀行不得不聘用不同國家的專家,而且無法輕易轉換員工。
獵頭表示,各銀行在亞洲都招人過多,如今正在評估應該砍掉哪些業務。
獵頭公司Options Group駐香港合伙人科普(Russell Kopp)稱,削減成本的唯一方式就是裁員。
與此同時,在亞洲開展業務時所感知到的監管風險也已升高。高盛為馬來西亞國有投資基金1Malaysia Development Bhd. (簡稱1MDB)所做的工作遭到調查,該基金是國際反腐敗調查的焦點。摩根大通(J.P. Morgan)和其他銀行在其亞洲投行業務中的招聘行為已受到調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盛裁員與1MDB無關,高盛已聲明,其沒有過錯。
華爾街公司在股票發行活動中的敗退尤其明顯;一般來說﹐股票發行的手續費最高。今年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活動來自中國郵政儲蓄銀行(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籌資規模達74億美元﹐其股票周三開始在香港股市交易。但預期手續費只為IPO籌資規模的1.6%﹐遠遠低于美國公司IPO時通常的5%或以上,而且這筆錢將由26家銀行分享。
相關閱讀
- (2014-08-26)華爾街警告中國房產泡沫 距京150公里又現鬼城
- (2015-12-24)倒閉潮+集體降薪 華爾街對沖基金迎“最冷寒冬”
- (2016-01-11)蘋果遭遇中年危機?多家華爾街券商下調其股價
- (2016-03-07)華爾街之狼去年敗給巴菲特 今年布局汽車零部件
- (2014-04-09)黨報批美指責人民幣貶值:唱老戲怪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