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沙漠高速公路:京新高速930公里長臨白段貫通

2016-09-26 08:28:18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9月25日,全長930公里,位于內蒙古西部的京新高速臨白段全線貫通。

央視新聞25日報道,隨著最后一段瀝青上面層的鋪設成功,京新高速臨白段主線全線貫通。臨白段全長930公里,始于內蒙古臨河市,經青山、額濟納旗,止于內蒙古和甘肅交界的白疙瘩,橫穿內蒙古西部巴彥淖爾市河阿拉善盟境,是亞洲最大的單體公路交通工程,總投資370億元,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行車速度為每小時100公里以上。

該路段全線穿越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灘,多次經過無人區,施工環境異常惡劣。為了確保工程按期完工,京新高速公路臨白段分為多個標段,由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建筑三家央企數萬建設者陸續完成。

穿越沙漠的京新高速臨白段

京新高速全長2582公里,途徑北京、河北、內蒙古、甘肅、新疆5省區,串聯起北京——張家口——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臨河——額濟納旗——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各個城市,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交通要道。

目前北京、河北、內蒙古、新疆境內部分路段已建成,其中,北京五環至河北土木段為京包高速,內蒙古呼和浩特至臨河段跟G6京藏高速重線,哈密到烏魯木齊與G30連霍高速重線。京新高速于2012年9月開建,預計2017年6月建成通車。

京新高速公路的建成,將成為北京連接內蒙古西北部、甘肅北部和新疆最為便捷的公路通道,與現有道路相比,新建的京新高速公路將北京至新疆的距離縮短1300多公里。

困難重重 荒漠上筑起沙漠巨龍

京新高速穿越的是我國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途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區,在這樣一片沒有水,沒有電,沒有通信,沒有人煙,幾乎與人類現代文明隔絕的戈壁灘上,建成一條我國最高等級的高速公路,難度可想而知。

沙漠中的巨龍

京新高速臨白段位于內蒙古西部,世界著名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線路經過的額濟納旗素有“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之說,是沙塵暴源頭,年降水量最小僅有35mm,8級以上大風、沙塵暴、揚沙天氣82—142天; 線路多處途經無人區;沒有水是施工進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施工隊聘請專業人員在工地方圓十幾公里勘測打井,多數是枯井。偶爾打出水的井來,水中的雜質和礦物質嚴重超標。而找到了最近的水源,又沒有路,施工人員專門修建拉水便道,開車150多公里來回10個小時才能拉回一車水,平均花費60-70塊錢,加上成本一立方水將近百十塊錢。

沒有通訊信號,施工人員曾爬遍標段境內的所有山丘,只在最高的山丘上發現微弱信號;后來雖然建立了通訊基站,但一刮大風就斷網;剛進入工地沒有宿舍,建設者們只能住在帳篷里,夜里經常被大風吹, 他們在戈壁上挖了幾米深的大坑,把帳篷扎在大坑里防風;平時的施工也得有特殊的防風裝備。

京新高速臨白段阿盟境內供水十標生產副經理,史學斌:工地上每人一個防塵脖套,外加衣服防塵眼鏡,安全帽,因為風沙太大,在作業現場,眼睛睜不開。

沒有路,施工材料進不了工地,施工人員就修建了比高速路還長的施工便道,同時也方便了當地群眾。建設者在沒有水,沒有電,沒有通信,沒有路,沒有人煙的戈壁沙漠。完成了通向文明和進步的高速公路。

荒漠修路 環保先行

戈壁沙漠的生態是非常脆弱的,每到4月的揚沙季節,施工是很難進行的。所以防風固沙這樣的環保工程,是施工方最先進行的工程。

4月巴丹吉林沙漠進入了揚沙季節,風力經常達到6到8級。在額濟納旗路段,工人們仍鋪設公路沿線的防風沙帶。換做以往,這樣的天氣下,路面早已經被揚沙覆蓋無法施工,而大風中路面施工還能正常開展,要歸功于沿線筑起的平均寬度300米的防風沙帶。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盟境內,占地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面積最大的沙漠。而京新高速額濟納段需要穿過巴丹吉林沙漠近40多公里的路程, 因為沙漠的沙土較細且流動性強,針對這種特殊的地質條件,施工人員專門設計了填充式的防風沙袋,利用填充好的沙袋對沿線的沙土起壓覆的作用還可以循環再利用。防風沙帶由一個個一平方米的小方格組成。為了防風固沙,沙袋進行了獨特設計,采用耐寒耐曬的材質,至少可以保持20年。而且這種鰭狀防沙袋不但能減緩風速,還能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起到固沙作用。

為了更好固定公路線的流沙,施工人員還在沙帶的網格內種植了適用于沙漠地區生長的紅柳。

修路離不開土,在戈壁施工, 把荒禿的山包整理成平地, 取土的同時增加了牧場, 沿線專門修建了供野駱駝等野生動物遷徙的過道橋涵、環保隔離柵欄和大量的野生動物飲水點,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又一交通動脈

編號為G7的京新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重要干線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又一交通動脈,這一構想已經延續百年。

早在一百年前,孫中山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建設“東起北平(北京)、經阿拉善,西至迪化(烏魯木齊)的第二條進疆大通道”的規劃與夢想。然而由于連年戰亂、國力不濟等原因,一直未能實施。2012年京新高速正式開始建設,百年夢想終成現實。

按照國家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綜合交通通道”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段通道,由3條國家高速公路和國家干線鐵路并行組成,分別是北通道、中通道和南通道。其中,北通道就是由京新高速公路和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鐵路共同組成。

京新高速貫通后,將構筑成一條祖國北部進入新疆的最快最便捷大通道,開辟一條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到天津港的北部沿邊最快捷出海通道,打造一座天津港至荷蘭鹿特丹港最快捷的亞歐大陸橋。與目前經星星峽進入甘肅而到達北京的線路相比,新建京新高速將使北京通往新疆的行車里程將較目前縮短1300公里。這對“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推進內蒙古及新疆自治區的跨越發展,促進中蒙經濟文化往來,鞏固邊防、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京新高速臨白段:穿越塵封歷史 盡展大漠風光

京新高速臨白段沿途有著厚重的歷史和絕美的大漠風光,讓我們一起領略。

這里是內蒙古西部,賀蘭山腳下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世界著名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還有額濟納河畔生生不息的胡楊林,宛如海市蜃樓般的黑城記錄著古居延文化的變遷,阿拉善被世人譽為“蒼天圣地”。 這里正是京新高速臨白段穿越的地方。

阿拉善附近的施工現場

額濟納曾是漢、唐、西夏和元朝重鎮,沉淀著古絲綢之路的滄桑記憶。在額濟納,詩人王維寫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這里是世界僅存的三大胡楊林之一,胡楊因“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成為獨特的象征和符號; 這里還坐落著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神舟”號飛船、天宮二號衛星等都在這里發射升空。

京新高速臨白段就像金色地毯中的黑色緞帶,穿行其間,一路追隨大漠戈壁的朝陽落日,沿線的駱駝、胡楊林和遠處的沙丘展開無盡神秘的大漠風光,人們常用“秘境阿拉善”來形容這片土地,而京新高速的修建也將揭開“阿拉善”的神秘面紗,從根本上改變阿拉善長期處于國家干線公路網“死角”和“末梢”的局面,成為阿拉善融入“一帶一路”和“向北開放”戰略的重要保障,為這片土地帶來開放發展的機遇。

(觀察者網綜合央視新聞、中青網等消息)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