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百歲老人11人全市所有鄉鎮最多 揭開老人長壽秘密
孫媳婦張雅治幫104歲的張烏倜涂藥活絡經脈
專家解析:從事老年學研究多年的市老年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蔡成祖分析道,泉州氣候終年溫和濕潤,沿海地區的地勢較為平坦,適合作物生長,海洋性氣候可以長驅直入調節氣候,且村民相對來說多攝入蝦、蟹、魚等海產品,補充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相比,晝夜溫差大,食材較為單一,且早些年山區因交通不暢,也導致山區居民看病不及時。
蔡成祖表示,女性有其獨特的生理現象,懷孕和分娩對人體各系統是一次“緊急戰爭動員”,對人體免疫力、消化能力、代謝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煙酒不沾“重口味”
吸煙酗酒有害健康,這11位百歲老人均是煙酒不沾。值得注意的是,過半老人飲食口味偏重,咸甜均愛。104歲的林好住在前坂村,生活能夠自理,喜愛吃甜甜的麥片粥和面包,咸橄欖也是她鐘愛的零食。記者還發現,多數百歲老人不愛喝水,每日水分攝入較少。林烏成老人可以一天都不喝水,最多吃點水果,而她每天都要吃麥片、奶粉這類甜食。
專家解析:對于部分百歲老人口味偏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陳國楨認為,百歲老人出生于新中國成立前,青年、壯年,甚至剛步入老年時期生活都較為艱苦,能食用到的食物較為單一、有限,直到老年中后期才開始食用偏甜或偏咸的食物,且家人會控制他們進食這些食物的數量。偏甜或偏咸的食物均在適量的范圍內,未對這些老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不挑食物胃口好
11名百歲老人都有一個好習慣——不挑食,其中不少老人的飯量比普通人還大。103歲的洪烏軟住石井社區,在兒媳李烏認看來,婆婆胃口好,不挑食,為了讓婆婆更好入口,無論是主食還是菜,她都會煮得軟爛。張烏倜老人端午節時能吃兩個粽子,平時三餐都能吃一大碗。百歲老人們不僅有好胃口,腸胃的消化功能也不錯,多數老人年輕時常吃地瓜。
專家解析:“人如果腸胃消化功能差,胃口通常不會好,腸胃好與長壽有一定關系。”中國保健協會營養保健師朱渭鴻表示,老年人腸道有益菌減少,通常比較無力,容易對身體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
早睡晚起睡眠佳
“阿祖吃過晚飯,差不多六點多就躺床上了,第二天也沒有特別早起床,屬于早睡晚起型的。”溪東村100歲的老人張烏摘的曾孫女卓燕萍笑著說,曾祖母現在仍一人生活,自己做飯。老人的子孫住在附近,每天早晚都會去看她陪她。“我女兒5歲了,也經常去找她的太太嬤。”
像張烏摘、林烏成這樣每天睡眠充足的老人占大多數,她們就算白天不躺在床上睡,也會靠在椅子上打打盹。
專家解析:“充足的睡眠對長壽是有利的。”朱渭鴻介紹,從養生學來說,身體機能需要睡眠來恢復,成年人每晚8小時的睡眠,新陳代謝就可以保持在最佳狀態,老年人由于器官的衰老,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另外,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半是肝臟排毒的時間,高齡老人通常早睡早起,能夠讓肝臟得到較好的休息。
年輕忙活鍛煉足
11名百歲老人年輕時都在進行體力勞動,相當于每日都在鍛煉身體。她們中的大多數一生都不曾住院,平時也很少生病,基本不吃藥。對于母親林烏真年輕時的辛勞,兒子李灶參記憶猶新。他回憶,母親年輕時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回家還要忙家務活,通常要晚上11點多才能睡,農忙時凌晨2點多又得起床干活。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