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唱衰中國經濟有些言過其實

2016-08-18 10:47:22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英國《金融時報》8月18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經濟唱衰論有些言過其實》的評論文章稱,盡管最近中國的經濟數據都不如人意,但也沒有必要悲觀情緒過頭,因為很多看空中國經濟的人只是片面地選取了中國經濟最為不景氣的一些點(比如東北經濟)來做出自己的論斷,而且有跡象表明,連跌4年的中國生產者價格即將止住頹勢,企業負債或將減輕。

以下為該文章全文翻譯:

對于看好中國經濟的人而言,這一周過的并不開心。

金融時報:唱衰中國經濟有些言過其實

本文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

首先,上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經濟放緩,7月份工業生產增速和1-7月份投資增速雙雙下滑。接著,在對中國經濟的年度評估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6萬億美元影子銀行產品的違約風險提出嚴重警告。這給一些人提供了更多彈藥,他們警告稱,沒有哪個國家能以中國的速度提高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而不發生危機。

然而,這種悲觀情緒或許過頭了。“我們對中國765家銀行的分析顯示,資本重組以及紓困已經啟動并且取得了出乎意料(且被低估)的進展,”瑞銀(UBS)駐香港分析師賈森•貝德福德(Jason Bedford)在8月中旬一份詳細分析報告中指出,“自2013年以來,資產減記和不良資產處置增加了2倍。”

貝德福德的研究以及其他跡象表明,情況并不像普遍看法——以及通過做空銀行來做空中國經濟的許多對沖基金——所認為的那樣嚴重。

貝德福德提到一些銀行對IMF提出警告的影子銀行產品進行了大規模減記,其中一家銀行是大連銀行(Bank of Dalian)。該銀行將其自稱的高風險信貸資產和其他信貸資產的敞口減少了86%,稅前利潤縮水95%。

大連銀行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位于經濟境況不佳的中國東北部的遼寧省,而遼寧是最近幾個季度經濟實際上出現收縮的唯一省份。換句話說,當地經濟非常糟糕,銀行高管不可能指望慢慢靠業務增長擺脫不良資產,像處于經濟較健康地區的銀行預測能夠做到的那樣。

大連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處于金融食物鏈的最底端。規模較大的競爭對手會貸款給國有企業,而且它們在貸款行業和地區分布方面較為多樣化。相比之下,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對象往往是中小企業,后者常常缺乏有價值的抵押物和可靠的現金流數據。

去年,大連銀行接受東方資產管理公司(Orient AMC)注資150億元人民幣,其中62億元人民幣用于收購其不良貸款。東方資產是中國中央政府批準成立的收購不良貸款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最初成立的目的是購買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的不良貸款。

東方資產后來獲得清理干凈的大連銀行的50.29%股權。東方資產的雄厚財力令其有能力向大連銀行派駐更有經驗的高管并最終吸引更好的客戶。一位熟悉大連銀行的人士表示:“有了這家強大的母公司,他們就能提升他們的品牌。”

在很多情況下,管理層變動可能會對銀行業績產生巨大影響。深圳一家銀行的創始人指出,通過改變員工激勵結構,他得以改善了該銀行的貸款質量。當該銀行開始根據付息貸款而非貸款增速為信貸員發放薪酬時,該銀行的業績獲得巨大改善。他表示:“我們學到了很多。”

公平的來講,該銀行的利潤也得到改善,因為很多貸款的抵押物是當地房地產,而過去兩年深圳房地產市場是中國內地最火熱的。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還有其他一些頗有希望的跡象。例如,摩根大通(JPMorgan)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預計生產者價格將在連續4年下跌后在今年年內止住跌勢。因此,實際的債務負擔將減輕,這將讓很多負債企業以及負責它們貸款的信貸員松一口氣。

當然,對于中國日益放緩的經濟而言,良好的結果不是必然的。畢竟,“壞賬累積仍在增加,”貝德福德指出,“問題的解決可能趕不上問題的增加。”

在很多情況下,關聯方貸款以及暗中回扣仍是一個問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很難確定是政治干預還是缺乏簡單的風險管理導致了問題。但至少,最糟糕的可能結果不再是必然的了。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