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部分鄉村打造眾創空間 讓想回農村的人回得來(圖)

2016-08-17 09:56:08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

雙創時代,福建省一些鄉村開始著力打造適應農業農村創新創業需求的眾創空間。本期“助村”亮相的就是福安一家邊建設邊引團隊的鄉村眾創空間。“村里給有志青年、草根創業者搭建了一個平臺,希望更多的人回到農村施展才華,帶動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占西坑鄉村眾創空間

陳清介紹朝天椒項目。

過去拋荒的“空殼村”,如今一片綠油油。

高架在樹上的蜂箱。

占西坑鄉村眾創空間,位于福安市上白石鎮里壟坑村占西坑自然村。這個山村離福安市區將近40公里,進村未通水泥路。

但就在這樣一個眾創空間里,十個精選出的農村創業項目已在運營之中??臻g帶來了創業者、返鄉青年,改變了拋荒的田地,也點燃了“空殼村”里聚集人氣、再造鄉村的夢想。

眾創空間建在“空殼村”里

由于村里平地較少,占西坑鄉村眾創空間位于一幢騎跨在山澗上的小樓里,共244平方米。一樓是創業青年的生活區,二樓是74平方米的展示會客廳和70平方米的培訓室。記者到來時,這里還在裝修,工人正給會客廳掛上十個創業項目的介紹。

“我們是邊建設邊引團隊。從今年4月到現在,已經有十個創業項目投入運營。”眾創空間負責人、福安市青年創業協會會長陳清說。

這個眾創空間,為何選址在偏遠的村子里?

原來,作為福安市青創協會會長,陳清時常遇到創業青年、農民工上門拜訪。“他們一部分原本在外經商,由于經濟大環境不好,想要回來;還有一部分在外地打工返鄉的,回來之后卻發現,他們已經沒有農業技能,也沒有了土地,想回農村回不來。”他說,如果這部分人留在縣城沒有工作,可能成為不穩定因素。但如果引導得好,帶他們回農村創業,則是社會正能量。

在農村創業,不缺好項目。福安市青創協會有一個創業項目庫,項目庫中有70多個精選而出的創業項目儲備,其中適合農村發展的有三四十個。“我們從2011年開始做創業培訓,培訓了3000多名創業青年,這些項目都是他們親身實踐出來的,有的他們正在做,市場還未飽和,規模還在擴大,這些都是青年可以創業的好項目。”陳清說。

人和項目有了,選在哪個村呢?陳清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占西坑:這里幾乎與世隔絕,生態環境好。以前,村里連肥料、農藥都難運進來,村民至今種菜、養殖都是用原生態方式。這樣的村子,反倒能幫助農產品打品牌,客戶一聽是這里生產的農產品,自然相信是“土”的。

另一方面,占西坑是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今年初,原本300人的村子只剩18人,土地大部分拋荒。“我是這個自然村的人。村子要發展,肯定要留得住人,但如果沒有產業帶動,美麗鄉村做得再漂亮,人也回不來。我在想,通過創業帶動與農村精準扶貧相結合,做一些嘗試。”陳清說。

今年初,他以每畝每年160元的價格,流轉了村里及周邊的700多畝拋荒土地,免費提供給創業者作為項目用地。4月,他又投資了30多萬元,建設眾創空間的兩層小樓。按照規劃,眾創空間先落地項目,再整合創業培訓,服務對象是返鄉的創業者、大學生、農村村主干和基層的黨員。

借“綠”創業反哺鄉村

“雞引進來十多天的時候,我就在地里找到雞蛋了,當時真是激動!”21歲的陳家樂是占西村人,原本在泉州念大學。今年7月,帶著創業夢想,也為了給家庭分擔負擔,他辦了休學手續,回鄉加入了眾創空間。

在項目庫里,他選擇了較易上手的蟲草土雞,共養了600只,由陳清提供成品雞苗,雞蛋和雞由眾創空間統一收購后銷售,收購時抵扣雞苗成本。他的土雞在竹林里散養,以黃粉蟲、野草和五谷雜糧配比飼養,這樣的養殖方式,生產的雞蛋更適合兒童、孕婦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現在,這600只雞,一天產30多斤的雞蛋。”陳家樂說,他每天早上都六點多起床,喂雞、撿雞蛋、做衛生,也有足夠的時間照顧爺爺奶奶了。目前,一只雞成本35元,收購價70元,這600只雞就可賺兩萬多元,雞蛋則以60元30枚收購走。最近,他還注冊了福安市家家樂生態農業公司,準備給自己的雞和雞蛋打品牌。

眾創空間里的農業項目,個個都大不同。

村民王錦榮,獨創樹上養蜂。比起在平地上養蜂,架在樹上養出的蜂蜜蟲害少、更衛生、純度高。他原本由于患病,不能高強度勞動,曾是個貧困戶。目前他在占西坑養了100多個蜂箱,還帶動村里2個貧困戶跟著他養蜂。他的蜂蜜,一斤可以賣到200元??腿讼胭I,還得提前預訂。

村里200畝的稻鴨生態米,則是村中農戶在種養。村里成立了占西坑生態水稻合作社,加入到眾創空間。原本一畝水稻收入1000多元,現在可收入2000多元,加上養鴨子的收入,每畝可增收3000多元。

返鄉農民工王立錢種植了100多畝原生態朝天椒。不過他的營銷模式可不是只賣辣椒,他以傳統技藝制作辣椒油,通過青創商城,吸引會員跋山涉水來體驗式制作,還限量供應,在打好品牌的同時,解決銷售問題;22歲的鄭金鳳從成都回來,針對空白市場,在村里養起了白鷺鴨;此外,村里還散養了鴿子800多對,種植了黃金地瓜150畝。占西坑原本荒蕪的田地、山林,現在一片生機勃勃。

“對創業者入駐,我們有一定的選擇標準,先要進行培訓和調查,由包括行業專家、會計師、市場專家、風險控制專家的5名以上創業導師評審,通過才能入駐。”陳清介紹,針對返鄉青年無農業技能,眾創空間定期進行創業培訓,導師保姆式陪伴。

銷售難,是農村創業最大的瓶頸,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扛”起了這一風險。入駐后,創業者與眾創空間簽訂協議,眾創空間提供種苗,并承諾以保護價收購成品,種苗款在收購成品時抵扣。而在銷售上,眾創空間有眾多渠道。由福安市青創協會建立的青創商城平臺,每月線上銷售額有500多萬元;在線下,協會在福州、福安、廈門擁有實體店13家,代理商達600多個。

這些從城里來的年輕創業者,留得住嗎?“現在,村里也熱鬧起來了。我們眾創空間里有十來個年輕人,大家一起聊天喝茶,不會無聊。”陳家樂說。

陳清介紹,他找來一輛報廢汽車,再購置些投影儀、音箱,準備開設一個汽車KTV,也可以當汽車電影院,對全村開放。

基礎設施問題盼解決

“我們得讓這十個項目盡快發展起來、賺到錢。因為許多村民,我們跟他講養雞賺錢、稻鴨共養賺錢,他們不一定跟進。但我們成功培育幾戶出來,就有帶動作用。”陳清說,他還想帶動整村創業,讓村子有支柱產業,讓外出的鄉親回來發展,“如果一個月能賺三四千元,村里人就不會愿意背井離鄉。回來了,村情村貌就改變了”。

目前,這個鄉村里的眾創空間漸漸得到了各界關注和幫助。福安市人社部門為眾創空間在職業技能培訓上,提供每個指標350元的補貼;林業部門則幫助農產品包裝和推廣。此外,省內高校也前來調研、觀察,提供培訓支持及相關建議。

但是,基礎設施問題,始終困擾著創業團隊。

村里不通網絡,為農產品線上營銷帶來困難。“我們的營銷團隊只好放在福安縣城,信息上會有時間差,對庫存情況了解不及時。而且,在這里創業的年輕人,需要網絡娛樂生活。”陳清說,他曾到相關單位咨詢網絡專線,但拉網線進村需要花費一二十萬元,而且用戶要達到30戶,長期用戶要有15戶。這在村里,現在很難達到要求。

按照近期規劃,這些農業項目發展一定階段,將與鄉村旅游結合。但進村道路卻影響著這一發展方向。目前,進村只有一條3公里的泥土機耕路,一到雨天,車就進不來,一年維護費用在3萬元左右。“接下去要把客戶、游客引進來體驗參觀,而且我們的合作平臺上已經有很多粉絲表達了來參觀的意愿,但考慮到交通問題,我們不敢讓他們來。”陳清說,他還希望眾創空間里的創業者,能像一些大學生創業園一樣,能獲得一些生活補助。

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郭雅明 文/圖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