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警告:中國服務業發展太快并不都是好事

2016-07-22 17:41:07 來源: 界面新聞

0瀏覽 評論0

據界面新聞7月22日報道,匯豐銀行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等在一份報告中警告稱,在富起來之前,中國是不是擁有太多的辦公室、餐館和酒店了?

在周四發布的《中國的新挑戰:服務業發展越快,生產率增長越慢》 (China's new challenge: Faster services expansion, slower productivity growth)一文中,分析師們指出,近期服務業的繁榮雖然成功防止了中國經濟硬著陸,并在過去三年內將失業率保持在可控范圍內,但該產業太繁榮或許并不都是好事。

分析師稱,鑒于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4%,中國現在就向服務業帶動的增長模式轉變還為時過早,因為從中期來看,服務業的增長或將導致中國經濟生產率的下降。

匯豐報告認為,中國服務業太繁榮并不都是好事

“近幾年,服務業的擴張步伐非常強勁,而工業的增長卻逐漸失去動能。這有助于減輕整體經濟放緩帶來的沖擊,但這種‘再平衡’同樣意味著,勞動力集中的服務業正在替代制造業,成為吸收農民工的主要行業。

由于這些低端服務業崗位的生產率水平還不及制造業的一半,因此,農民工進城務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將開始放緩,一旦這種趨勢確立,將給中長期的增長前景蒙上陰影。”

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服務業貢獻了實際GDP增速的51.9%,而工業貢獻了40.7%。服務業的擴張意味著中國的增長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雖然房地產、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可提供較高的生產率,但農民工更趨向于集中在零售、交通和物流等低端服務業,這將拉低中國經濟整體人均產出的平均值,因為中國服務業的生產率水平只有工業的80%。

報告還指出:

“經濟理論和經驗證據都認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sation)過早到來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它會堵塞生產率增長的渠道,從而降低經濟潛在增速,以及趕上發達經濟體的可能性。

“從一些拉美國家的經驗來看,缺乏足夠的投資,傾向于專攻短期而非長期的比較優勢,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常犯的錯誤。這種發展策略會導致工業發展不充分,減緩生產率的增長。鑒于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4%,我們認為,現在就向服務業拉動的增長模式轉變為時過早。”

“隨著制造業的增長動能減弱(制造業投資的同比增速已從今年1月的7.5%降至5月的1.3%),中國面臨著更多更好工作崗位被生產率更低的崗位替代的危險。”

“這種‘再平衡’過程中的效率損失可能會非常大。2012年至2015年間,制造業農民工的總人數減少了近700萬,而三大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和物流業)的人數卻增加了500萬。”

“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制造業每個工人的產出比在三大服務業工作的工人要多出4.5萬元。因此如果所有這500萬人都在制造業而非服務業工作,那么2015年中國的總產出將增加2250億元,約占年GDP的0.3%。”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提早向服務業轉變,是因為制造業債務過高、產能過剩。中國的債務占GDP比已經超過了280%,而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工業和制造業。

另外,由于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對鋼鐵、煤炭等原材料的需求減弱,也造成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為了削減產能,中國不得不減少這些部門的工人數量。

對此,匯豐建議中國應當在制造業和工業領域進行更多有針對性的、能創造經濟價值的投資。

[責任編輯:陳健]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