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從“為官四要”到全面從嚴治黨

2016-06-29 10:06:18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

營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

“好干部成長起來了,培養出來了,關鍵還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終等于還是沒有好干部。”“用人得當,就要科學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說要用當其時、用其所長。”

黨要管黨,首先要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

“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用人導向是政治生態的源頭,把黨和人民公認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是事關治國理政、事關民族復興成敗的關鍵問題。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強調選拔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沖破狹隘的地域觀念,堅持“五湖四海”。在《擺脫貧困》一書中,他剖析“‘芝麻官’千鈞擔”“為官四要”,忠告青年干部要特別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他倡導“功成不必在我”,深刻揭示了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全局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對解決一些領導干部存在的急功近利傾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91年9月13日,他在福建日報發表《念好新時期的“人才經”》,專門闡述自己的“人才觀”,用“知、舉、用、待、育”五個字,概括該如何識別人才、薦納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培養人才。

十八大以后,圍繞如何培養、選拔好干部,習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他明確了新時期的好干部標準,即“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他對領導干部提出“三嚴三實”的要求,強調黨員干部要“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這些標準和導向,都構成“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核心要素。針對干部選任中“唯分、唯票、唯GDP、唯年齡”的傾向,他強調用干部要用當其時、用其所長,打破論資排輩,改進考核方法。

習近平強調:“好干部成長起來了,培養出來了,關鍵還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終等于還是沒有好干部。”“用人得當,就要科學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說要用當其時、用其所長。”

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我省多措并舉——

施行全國首個針對省直單位主要領導的考核辦法。在考核方法上大膽創新,除省委全委會測評和評議外,還采用本單位述職述廉、民主測評,增加個別訪談、旁證考察等環節,并集中征求紀檢監察、信訪效能等單位的意見,最后進行綜合研判。一位省直單位黨委書記表示:“這樣的考核民主、科學、全面,提醒我們不進則退,督促我們揚鞭奮蹄。”

另一項針對省管領導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制度創新,則突出“功夫在平時”。每年確定1-2類部門或1-2個專題進行考核,每年篩選10個班子進行重點考核,定期向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了解情況,提高考核準確性。“這個制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對班子、干部日常情況了解不及時、考核不深入、應急走程序的問題,有助于把干部考準考實,充分調動干部踏實干事的積極性。”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何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我省運用一系列創新制度,筑起選人用人的“防火墻”——

對擬選拔任用的省管干部采取“兩個提前”的辦法,通過建立平時考核制度、定期分析干部制度等方式,提前掌握干部的基本情況和一貫表現;在提請省委討論決定時,提前征求分管省領導和紀檢監察部門意見。

省委組織部對省管干部做到“四必談”:省管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每年至少談1次;擬提拔、交流、免職、退休的省管干部必談;存在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的省管干部必談;要求約談的省管干部必談。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干部進行了談心談話。很多干部認為,個人的想法和訴求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向組織反映了,情緒穩定了,積極性高了,同時也可有效防止托人情、打招呼、跑官要官。

開展“7+3”專項整治,完成“裸官”和領導干部企業違規兼職清理整頓;開展超職數配備干部專項整治,兩到三年內將基本消化完成;開展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抽查核實工作,全省共抽查核實省管干部1300多人。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實踐是培養干部的“練兵場”,也是檢驗干部的“試金石”。

我省大力實施年輕干部成長工程,2014年啟動“3個100”年輕干部掛職鍛煉工程,選派100名“70后”縣處級干部到省外經濟發達地區掛職、100名縣鄉干部到省直單位或經濟發達地區掛職,從省直單位選派100名處級干部和20多名“80后”博士到基層掛職。開展省管后備干部集中調整,推薦800多名省管后備干部人選,目前正抓緊分類建立省管后備干部信息庫,實行組織掌握、動態管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高端人才聚集計劃、“百人計劃”、特支人才“雙百計劃”、臺灣引才“雙百計劃”、名校優秀畢業生人才引進政策……我省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廣納英才,為干部隊伍的長遠建設儲備了大量高端人才。

有沒有選對人、用好人,群眾最有發言權。近年來,干部群眾對省委干部選任工作總體比較滿意。

[責任編輯:陳健]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