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齊聚福建農林大學 探析菌草“生態夢”實現途徑
今年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菌草技術發明30周年。為解決“菌糧矛盾”、保護生態環境而生,且已幫助海內外不少地方和人們脫了貧的這棵“金草”,“而立”之后能否有更大成就?如何實現其治理黃河的宏愿?
18日下午,一場名為“‘菌草治理修復生態脆弱地區研究與綜合技術集成示范’咨詢會暨黃河菌草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的活動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行。50多位院士專家齊聚一堂,聽取了菌草技術發明人、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關于黃河流域菌草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的情況匯報,共同探析菌草“生態夢”的實現途徑。
菌草技術發明于1986年,三十年來,菌草科學研究與應用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從“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菌物飼料、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建立起菌草綜合開發利用技術體系。
黃河流域菌草生態治理的研究與應用始于1997年。 近二十年來,先后在青海、山東等黃河沿岸各省,開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鹽堿地、治理砒砂巖等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在不同生態脆 弱地區種植的菌草,并開發出相應的菌草治理與菌草產業發展的適用技術。同時,在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建立菌草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示范基地,為黃河流域菌 草生態治理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
專家認為,菌草生態治理緊密結合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開展生態脆弱區治理修復關鍵技術、科學治理模式研究與綜合技術示范,符合國家重大需求。同時,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其團隊,依托原創性的菌草技術,圍繞生態脆弱區的治理難點,在國內外開展了一系列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和鹽堿 地治理等試驗,探索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及防沙固沙技術,并在內蒙古、寧夏、山西、新疆等地開展種植菌草防沙治沙試驗,已見成效,開展本項目研究和技術示范具 備了較好的技術和實施條件。
專家指出,項目擬開展菌草治理修復生態脆弱區的基礎研究、不同生態脆弱區菌草治理修復的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生態脆弱區菌草綜合利用技術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與應用,為菌草治理修復生態脆弱區的科學實踐提供重要的技術支 撐,以期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共贏,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項目總體目標明確,課題設置合理,技術路線可行。
專家建議,今后要加強適應生態脆弱區的菌草優良品種選育、需水規律等基礎性問題研究;同時,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菌草生態治理技術,以及作為飼料、生物質能源材料、有機肥料、菌料等綜合技術體系,推進菌草產業化,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予以立項支持。
出席此次活動的院士專家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謝聯輝、謝華安、吳常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郝吉明、蓋鈞鎰、李玉、石碧、羅錫文等。(王文清)
相關閱讀
- (2015-11-25)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翁善波被開除黨籍(圖/簡歷)
- (2015-12-08)兩院增選151名新科院士 廈大孫世剛教授當選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