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收購國際米蘭是好買賣嗎:俱樂部面臨內憂外患

2016-06-07 19:29:41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0瀏覽 評論0

蘇寧收購國際米蘭 好買賣還是壞買賣?

本報記者 劉丁 廣州報道

6月6日下午3時,“蘇寧并購國際米蘭新聞通報會”在南京召開。蘇寧集團正式確認,旗下蘇寧體育產業集團將以2.7億歐元的總對價,購買國際米蘭俱樂部約70%的股份。

與此同時,據海外媒體報道,AC米蘭也正在與中國財團談判,或許將以7.5億歐元的價格把70%的股權銷售給中資企業。

實際上,一些中國民營企業出發得更早。2015年初,萬達宣布以4500萬歐元購買馬德里競技20%的股份。2016年1月,星輝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出資6434.8萬歐元成為西班牙人隊的最大股東。

好買賣、壞買賣?

國際米蘭俱樂部面臨內憂外患。一方面,國際米蘭在意甲賽場的成績不佳,已經連續5年沒能躋身歐洲冠軍聯賽;另一方面,俱樂部的收入近三年持續下降,從2億歐元下降到1.46歐元,還積累了總計4億歐元的債務。

但蘇寧董事長張近東沒有表現出憂慮。“要讓國際米蘭更國際。”張近東6月6日對媒體說,“從今天起,伴隨著中國元素的注入,借助中國龐大的球迷市場,國際米蘭的發展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將成為國際米蘭第二主場。蘇寧的加入一定會讓國際米蘭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

收購國際米蘭,蘇寧一方面是為了提升自己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是為了切入體育產業。“體育將成為中國健康、消費領域最大的產業……”張近東說,中國有眾多的國際米蘭球迷,蘇寧與國際米蘭未來的合作空間巨大;另外,蘇寧正啟動新一輪國際化發展,正在進入東南亞、歐洲市場,國際米蘭的超高影響力將使蘇寧品牌為國際市場所熟悉。

“投資境外知名體育資產,相比于國內項目來說,風險更大,收益也更大。”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種體育項目,還包括很強的文化屬性,能不能跟俱樂部的傳統、當地的文化所契合,還需要考察。

“足球俱樂部的主要盈利來源是球場門票和轉播權,但現在歐洲整體經濟蕭條,如果中國人的投資能夠成功,這些球隊就能夠在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上分一杯羹,打出漂亮的翻身仗。”深圳某體育產業基金投資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企業不能一哄而上

“國內某些行業存在資本過剩、投資項目稀缺的狀況。”張超分析,之所以出現資本扎堆到海外購買足球隊,原因就是看到了中國的體育消費市場前景。

相比起來,中國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韓國,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美國為2.6%,日本為2.2%,德國為2%,而中國這個數字僅為0.6%。另外,我國現階段體育產業也并不成熟,與國外差異也很大。中國體育產業結構中,79%是體育用品行業,體育服務業僅占18%。而在美國,體育用品的占比僅為30%,而體育服務業則占據57%。

“未來5年,隨著中國社會全面步入小康,體育產業大有可為。”張近東說。

“買球隊,既有企業層面考慮,又有國家層面的考慮。一些資本進來投資也并不完全是出于經濟利益。”前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顧問吳東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企業不能一哄而上,避免出現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錯誤,當時日本人在全世界買資產。”張超說。

吳東華說。“但我認為收購足球是有意義的,至少比在海外買地產強。”(編輯 趙海建)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