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大蔥均價飆到歷史最高位 “蔥擊波”怪圈如何解?

2016-05-27 10:36:05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

漳浦大蔥均價飆到歷史最高位 “蔥擊波”怪圈如何解?

本周,2015-2016年福建漳浦大蔥產季正式結束。一年前,媒體曾關注漳浦大蔥滯銷困局。彼時,大蔥經歷了10年間的最低價。時隔一年,記者回訪時發現,本產季大蔥市場上演反轉劇,均價飆升到歷史最高位。

對此,從業者并不意外。三年一輪回的價格過山車,是蔥農習以為常的市場定律。可以預見的是,下個產季,在高利潤的刺激下,蔥農必將蜂擁而至。至于蔥價是否將再次高臺跳水,沒有人敢打包票。對于習慣看天吃飯的蔥農來說,他們大多懷著賭注心理,寄希望于來年氣候異常,影響北方大蔥產量。科學、理性、高效的農業產銷模式,始終未在漳浦建立。“蔥擊波”怪圈,在當地被視為無解的命題。

本輪“蔥擊波”,早在產季之初的終端市場便有所反映。據媒體報道,去年12月,北京的大蔥零售價格便超過每斤3.5元,最高時達每斤六七元。回溯到田間收購環節,漳浦縣農業局經作站提供的數據顯示:與上個產季相比,本產季前期、中期、后期毛蔥價格分別同比提高250%、2500%、700%。最高位出現在3月,每斤收購價近3元。而本季漳浦大蔥平均畝產超過5噸,成本在3000元以內。

出口數據同樣可觀。漳州檢驗檢疫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月以來,漳州共出口大蔥1009批,貨值2363萬元。批次同比減少23.1%,貨值卻同比增長85%,單價漲幅超過150%。

盡管有傳聞稱,本輪“蔥擊波”與北方市場炒作不無關系。但記者調查發現,更主要的原因是氣候異常。去年年底,我國遭遇56年一遇的寒潮,導致北方大蔥主產區減產。同時,受上個產季影響,兼種大蔥的農戶要么自發、要么在政府引導下減產、轉產。漳浦經作站副站長藍允明估計,本產季,該縣大蔥種植面積減少了10%左右。

綜合分析下來,氣候竟成為蔥價的決定因素。這似乎進一步印證了“蔥擊波”無解的悲觀觀點。不免令人擔憂的是,嘗到甜頭的蔥農,極有可能在下個產季一哄而上,再度觸發滯銷危機。

事實上,這樣的教訓在漳浦引種大蔥的近20年間,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一方面,源自個體決策與大市場脫節,小農經濟的天然缺陷被放大;另一方面,小宗農產品生產者大多有賭徒心理,賭注的底氣,來自熱銷年份的利潤完全可以抵消滯銷年份的損失,并且有盈余。

既然“看天吃飯”失之于“賭”,那么,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否能另辟蹊徑呢?當地農業系統人士坦言,當前無能為力。專家學者開出的藥方,在現實面前,往往集體失靈或作用有限。比如,地方政府加強供求信息研判預警機制建設,但全國一盤棋的信息平臺始終難產。“怕擔責任”的地方政府在引導時也顯得畏首畏尾,農戶則更加信奉“靠政府不如拼概率”。再比如,具有更強大市場應對能力的規模化生產組織,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土地流轉等障礙難以克服。此外,金融保險、產業鏈多元延伸等新型手段,也更多停留于表面。

大蔥帶來的困惑,在諸多農業產銷領域都有體現。除了著名的“姜你軍”“蒜你狠”,光是在漳州,去年就出現了荔枝、香蕉、蜜柚等滯銷危機。其背后的成因大同小異,共同體現著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階段性弊病。

這是否就意味著,面對“蔥擊波”式怪圈,只能聽天由命?當然不是。農業是一門馴服的藝術,對象包括風云變幻的大自然,也包括瞬息萬變的市場。破解農業產銷困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變革大背景下的重要議題。這個過程,顯然不是一個信息平臺、一個險種、一場政府協調會就能一戰告捷的。它涉及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形態、營銷手段、產業鏈拓展、產業融合、政府公共服務、金融保險配套等方方面面久久為功的可持續深度變革。

迎戰“蔥擊波”式怪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理性有限的個體生產者,而應該由政府、市場、社會多方聚力。如何利用大數據讓市場信息研判預警更加精準?如何克服規模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用地障礙?如何開展更加流暢的產銷對接?如何引科技下鄉,改造并延伸產業鏈條?如何發揮金融、保險的杠桿作用,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 如何集聚各路資本,以農業資本化撬動農業現代化……當這些命題有解,“蔥擊波”式怪圈或可跳脫。

專家學者開出的藥方,不少是被海內外實踐證實的可行之道,并非紙上談兵。而要變藍圖為現實,只有具備高瞻遠矚的膽識和行穩致遠的堅持,才能醫治我國農村產業的痼疾,才能有效突破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階段性瓶頸。

(記者 張輝)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