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篾匠與竹子談半世紀“戀愛”盼老手藝煥發新生

2016-05-24 11:19:01 來源: 福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何敏文嫻熟地編籃底。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老福州人的記憶里,舊時的生活里總是沁著竹香:刷鍋有竹筅帚、睡覺有竹席、買菜有竹籃、曬谷物有竹篩;兒時在竹制的幼兒車里長大,老了之后就搬一張竹椅坐在家門口,輕搖著蒲扇和鄰里攀談。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制品逐漸被塑料、金屬產品所取代,篾編手藝也從人們的視線中慢慢消失。在篾匠蹤影難覓的今日,何敏文卻用一雙巧手默默堅守著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讓竹香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延續。

出生在篾匠世家

臨近三坊七巷的澳門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竹器店,27平方米的店里沒有華麗裝飾,有的是錯落有致陳列著的各類竹制品。往來路人經過,都會往店里瞅一眼,有的還會帶走幾件小物。年近花甲的店主何敏文常坐在店門口,用布滿老繭的雙手靈活地制作竹器。偶爾有人路過詢價,他也只是微微抬頭答上一兩句,然后繼續低頭干活。

何敏文出生在篾匠世家,受家人影響,七八歲時就跟著父親學習篾編手藝。抱著“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想法開始學藝的何敏文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做就是一輩子。

俗話說:“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擅長竹器制作的篾匠十分風光。因為福州是竹子之鄉,竹子又有“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等美好寓意,老福州人從廚房用的竹筷、竹篦子到裝東西用的竹籃、竹簸箕,生活里似乎總離不開竹制品。

在何敏文的記憶里,那時候福州有很多與竹子打交道的人,光是竹器廠就有10多家,街面上開的竹器店不比現在的理發店少。到了上世紀90年代,傳統竹器逐漸被美觀又廉價的塑料制品取代,竹編市場日漸式微,大多數篾匠在何敏文父親那一輩也相繼轉了行。

何敏文的小店陳列著各類竹制品。

與竹子談了

半個世紀“戀愛”

何敏文的竹器店里陳列著上百種竹制品,據他介紹,他做過的竹器品種不下一萬種。然而他的篾編工具卻很簡單,竹刀、刨刀、錘子、鋸子就是全部“家當”。有時只需要一把脊厚刃薄、鑲著木柄的竹刀,就能制作出造型不一的竹制品。

記者在店里見到何敏文時,他正在為一家藥店制作裝藥材用的籮筐。只見他手起刀落,麻利地將竹子鋸段、削片、歸類、編織,篾條在他的手中騰挪翻轉,不一會兒,一個籮筐的底座就出現了。

何敏文告訴記者,做竹器難的不在于編竹,而在于破竹。“做竹器首先要學會削竹篾,這道工序看起來簡單,卻要求操作時十分細致。”何敏文說,要讓竹子厚薄、寬窄得當,竹篾數量剛好,需要幾十年的磨煉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稍不留神還會受傷。他一邊說一邊撩起褲管,露出了膝蓋上一道清晰可見的傷疤。何敏文說,那是他年輕時在一次削竹篾的過程中,一不留神削到了自己。縫了4針、臥床一周的慘痛經歷非但沒有讓何敏文退縮,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信念。

在何敏文妻子的眼中,丈夫就是對竹子幾近癡迷的老頑童。兩人沒有驚心動魄的戀愛,沒有游山玩水的浪漫,有的只是以店為家的平淡。“他總是停不下來,最大的愛好就是擺弄竹子,只有這時候他才覺得時間特別好過。”何敏文的妻子說,丈夫就是這樣與竹子談了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戀愛。

不斷創新尋找出路

據何敏文了解,現在福州從事篾編行業的不過千人,手藝精湛的更是鳳毛麟角。何敏文的兄弟姐妹和孩子都沒接觸篾編,家中只剩他一人還堅守著這家竹器店。

雖然如今竹器市場大不如前,但何敏文卻從未考慮過放棄。他也順應時代,對竹制品進行改良創新,除了制作傳統生活用品,還經常為劇團等單位制作演出道具,或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產品。

多年的竹器制作經驗,讓何敏文練就了一項“絕技”,只需要一張草圖,就能“腦補”出雛形,并用竹子制作器具。何敏文偶爾也會遇到需要返工的時候,但精益求精的他從不抱怨,會一直做到客戶滿意為止。“只要我做出來的產品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是我最大的驕傲。”何敏文說。

或是傾心于竹子這種環保無污染的材質,或是因為慢慢衍生出的懷舊之情,這兩年竹器市場有所回暖,許多外國友人也對中國的傳統手藝青睞有加。“現在科技這么發達,或許有一天能夠讓篾編這門老手藝煥發新生。”何敏文說。

年輕的時候,何敏文每天都泡在店里,一做就是10個小時。如今他已年近花甲,有時候顯得力不從心。“之所以還在堅持,是因為我對竹子的熱愛還未消散。”何敏文說,自己守著這間老店,守著這門手藝,也是延續著自己的一個夢想。他期待有朝一日能夠等來那個愿意接班的人,將篾編手藝傳承下去。

(記者 陳若凡/文 張旭陽/攝)

何敏文說,做竹器難在破竹。

何敏文用特制工具在竹子上鑿眼。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