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回顧永春路橋情緣 鄉賢修橋鋪路回報桑梓(組圖)

2015-12-15 11:25:41 來源: 今日泉州網

0瀏覽 評論0

岵夾公路仙鄉之福

“別處有仙夾富,沒有仙夾路。”全長近20公里、耗資千余萬、歷時幾十載修成的岵夾公路(從岵山到夾際),曾有“永春鄉村第一路”的美稱,它溝通著仙夾幾萬海內外鄉親山里山外的生活。

圖文回顧永春路橋情緣 鄉賢修橋鋪路回報桑梓(組圖)

岵夾公路

“從50年代起,華僑開始捐資修這條路,一代代的仙夾人為這一條路出錢出力,為的就是交通便利,人心活絡。”仙夾鎮僑聯主席鄭梓敬說,他們錢多的出多,錢少的出少,在1958-1959年間,為修筑岵夾公路,旅居印尼、菲律賓的岵山、仙夾僑親鄭崇平、鄭友江、鄭滋潤、鄭尚景、鄭煥釗、陳善娘、陳超群、鄭佳、陳鑒娘、郭珠娘、鄭奕翠、陳礽省、陳礽寶、陳金、吳仁娘、洪題、鄭捷成、鄭偉拔、鄭拔炳、鄭偉獻、陳雍妉、陳脾妮、洪旦、鄭其璨等合資1.332萬元,用于鋪設岵夾路。目前,這一串名字已少被提起,甚至被漸漸淡忘了,唯有一方鐫刻著這些姓名的石碑靜靜地被鐫刻在仙夾鎮政府大門口不遠處的一方石碑上,字跡已不甚清晰的古樸石碑記錄著、見證著海外游子的愛鄉之情。

“80年代,旅居菲律賓的陳文伊陳文成兄弟又捐款補修了一段,到九十年代,旅居南洋的陳傳詞、鄭少堅、鄭倉滿先后續修這條路,至此,從岵山到夾際全線貫通,方便了百姓往來。”鄭梓敬說。

“游子心中的故鄉路,是任何歲月也磨滅不了的,因為它緊緊系著的是我們的根。”上世紀九十年代,旅居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的陳世華、陳文伊等幾十人為岵夾公路捐資326.51萬港幣、2萬人民幣,“永春鄉村第一路”慢慢在海外鄉親們的心中、在當地百姓的腳下蜿蜒。

社湯公路活絡西東

社湯公路,東起石鼓鎮社山西至蓬壺鎮湯城,全長約20公里,曾是貫通城關到蓬壺的一道干線。

圖文回顧永春路橋情緣 鄉賢修橋鋪路回報桑梓(組圖)

社湯公路

“四十年代中,任省教育廳長的披云推介祖輝、清輝等征得當局準許,開辟西蓬公路(東起西安鎮埔頭,西至蓬壺鄉湯城,沿途經半嶺、張格、蓬萊巷、梅林、仙嶺)。”據《永春梅鏡梁氏族譜》記載,經勘查、測量、設計并動工,卻因社會動蕩等原因未能全線開通,60年代中,在時任副省長梁靈光關照下,開通了現在的社湯公路。

文中所提的披云(前文已介紹)、祖輝、清輝皆祖籍吾峰吾頂(舊稱蓬萊巷),旅居海外。社湯公路的修筑,傾注了他們很多心血。

圖文回顧永春路橋情緣 鄉賢修橋鋪路回報桑梓(組圖)

左起:梁良斗 梁祖輝 梁清輝(翻拍)

梁祖輝(1913-2000)。少年好學,1934年入讀北京大學,為家鄉南陽小學(下稱南小)計,1936年退學回鄉任校長。期間,率全縣之先,引進西紅柿栽種。后曾在南洋、臺灣、日本等地經商多年,終定居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創辦實業,興辦學校,為當地華人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了貢獻。

“以前都是清輝在做,現在輪到我來出一份力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離鄉幾十載、歷經風雨的梁祖輝第一次回到家鄉蓬萊巷時,他跟親朋這樣說,曾經他與清輝為了南小,一起做義工,一起出門經商,將所獲紅利為南小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此后,梁祖輝多次返鄉,對吾頂,乃至永春、泉州等地各項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累計捐資超過600萬元,

梁清輝(1915-1990)。幼時家貧,十五歲方入讀南小,四年后考上永春中學(永春一中前身),一年后,為使南小不因經費困難而停辦,毅然退學入聘南小教員。后經商,與梁祖輝相約將所獲紅利設南小基金。此后,旅居香港,辦實業。

然而,不論他走到哪里,始終情系故土。幾十年來,共捐資500多萬元用于各項公益事業。“為了讓子孫不忘家鄉,將來事業有成時,也能自覺為家鄉盡力。”梁清輝還時常以子孫的名義捐款。他的愛國愛鄉之情,為世人贊嘆。

[責任編輯:盧僑生]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