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探索建設“海綿城市” 如何告別“城中看海”

2015-12-07 09:59:06 來源: 今日泉州網

0瀏覽 評論0

“海綿城市”的石獅探索——告別“城中看海”需共建城市“海綿體”

經歷“城中看海”之苦,才會知道“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好!而后者,正是“海綿城市”建設所要達到的實效之一。雖然是城市建設領域的新熱詞,但在探路“海綿城市”方面,石獅此前其實也有過動作。而學府路改造方案的出爐,則讓“海綿城市”再度映入市民眼簾!這只是個個案,今后城建方面還有哪些細節可以納入“海綿”概念?交建部門日前邀請泉州師院相關學者前來支招。

石獅探索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石獅”的新樣本:學府路將建下凹式綠化帶

石獅下一批“白改黑”道路中,學府路的改造方案尤其值得一提。因為這其中關于綠化帶的設計方面,將不再是中間高、兩邊低,而是改為中間低、兩邊高的“下凹式”方案。而且,綠化帶地下將布設蓄水設施,建設涵水蓄水系統。

“道理很簡單,此前我們傳統的兩邊低、中間高,雨水就直接滲流到路上,而水泥路面又沒法蓄水,因此造成積水或者雨水直排到下水溝。”日前,應邀前來交建部門開設城建講堂的泉州師院一行業教授介紹道。而下凹式綠化帶加上地下的蓄水設施,就可以較好地將雨水吸收、滲透并存儲起來。

雨水經過“收、蓄、滲、排”的過程,通過植物吸收凈化,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沒有下滲的雨水排入蓄水槽,干旱時可用于植物或景觀補水,實現雨水“慢排緩釋”,這就是“海綿城市”的宗旨。

之前,石獅的一些動作其實也暗含有“海綿”的概念,比如公園里鋪設透水磚等。

建設“海綿城市” 有三大主要途徑可循

學府路改造方案將建下凹式綠化帶并布設蓄水設施,這只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具體個案。整個“海綿城市”如何推廣開來,在該教授看來,從面上說,有三大途徑可循,即生態系統保護、生態修復及低影響開發。而低影響開發,又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思想。

從石獅被形容為“風頭水尾地”,就可知其缺水情況。因此,在實地考察厝上溪等幾處生態系統的現狀及其對周邊水資源的影響后,該教授認為,以因地制宜為出發點,石獅建設海綿城市的首要目標,應當是大力促進雨水滲透、進而實現“保濕”。而這些能夠充當“海綿”的資源,更多的不是靠建設,而是靠保持。

因此,在實地推開“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自上而下各層面形成共識。“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單個部門(單位)能完成的,需要統籌協調國土、交通城建、城市管理、園林、水務等職能部門,合力開展“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而在對諸如生態敏感區的保護中,則需要廣大老百姓的支持參與,比如不隨意傾倒垃圾堵塞下水道等。

此外,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少Y利用的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因此,在低影響開發建設方面,可以利用諸如植草溝、下沉式綠地等“綠色”設施來組織排水,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利用得好,雨水并非只是積水的‘包袱’,而是應該變成社會的財富!”該教授坦言。

(記者 康清輝 通訊員 王志鏘)

什么是海綿城市

名詞解釋:“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責任編輯:盧僑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