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區某安置小區環境舒適功能完善 入住率達80%

2021-09-08 16:18:21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樓院整潔、道路平整、車位充足,樓房之間隨處可見綠意盎然的草坪和盛開著鮮花的花壇,這是泉州臺商投資區金沙花苑安置小區里隨處可見的場景。這處綠色、智能、宜居的小區總建筑面積約15.4萬平方米,由7棟高層樓房及1個幼兒園組成。目前,小區已入住580多戶,常住人口約1800人,入住率達80%。

環境舒適功能完善 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自居民入住以來,金沙花苑里超市、菜店、藥店、小吃店等小門店一應俱全,地上地下的機動車停車位資源充足,自動售賣機和快遞柜、移動式的管家驛站車隨處可見,無一不傳遞出智能社區的高效便捷和宜居。此外,棋牌休閑室、健身器材區、兒童游樂園等功能區,方便居民參加集體活動和休閑娛樂。

“我們很喜歡到樓下遛彎兒,看到那邊小屋了嗎,茶余飯后在這邊打牌休閑的老人可多了。”今年84歲的劉大伯邊搖著蒲扇納涼,邊用手指向大門口的一塊開闊地。“這個小區里像我這樣歲數的老人可不少,以前在村里的時候,大家忙完農活就沒什么事了,都坐在家門口聊天。現在下樓就是活動廣場和文化長廊,大家搞搞活動,老少同樂。”

與劉大伯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原西吟頭村的村民陳文撥。2019年,陳文撥一家住進了金沙花苑,干凈整潔的小區環境,上下樓都有電梯直達,讓他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陳文撥家中,掛著一幅“全家福”,這是一家人第一次拍的合照,照片中的他們其樂融融。“我和孩子各選了一套房子,我和老伴住在17樓,他們住在20樓,樓上樓下方便照應,現在小區里綠化很好,每天有人搞衛生,干凈得很。”提起現在的生活,他樂得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揚。

在物質生活奔小康的同時,小區里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往小康邁進。歌舞隊、合唱團、廣場舞……群眾的文藝團隊陸陸續續成立,幾乎涵蓋了居民業余愛好的方方面面。小區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居民幸福指數也不斷攀升。

黨建融入社區建設 群眾樂享多樣服務

然而,剛入住的時候,小區的光景卻不似現在這般。“農民上樓不難,難的是思想觀念也發生改變。”金沙花苑小區黨總支書記陳金吉依然記得剛入住小區的場景,群眾集體的活動很少,對小區式的生活模式不了解……

為此,針對群眾關心的事項,金沙花苑小區黨支部協調設置紅白喜事服務中心,承接紅白喜事,讓小區群眾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陳金吉告訴記者,以前居民家里辦酒席,一辦就是20多桌,還要到處借桌椅和餐具。如果去飯店辦,一桌大概要花800元,還不如去小區的服務中心辦。“在紅白喜事服務中心,只需自己準備食材。而水電煤氣、桌椅板凳、鍋碗瓢盆等都由服務中心提供,能省下不少的費用。”

此外,針對服務資源不足的實際,小區黨支部積極對接區鎮,扎實做好“部門領辦一籃子服務”項目,將“近鄰黨建”打造成為有溫度的黨建、有質感的幸福。目前已落地家門口辦事服務站、法治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鄰里服務中心、百姓書房、一體化衛生所、法律服務站、籃球場等10多個便民項目,讓居民集中暢享各類便民服務,省時、省事又省心,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為了讓群眾認可并參與到其中,社區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持續組織黨員活動日、社區文藝演出、美化身邊環境、居民議事茶話會等活動,拉近鄰里距離,也帶動更多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社區治理。“我們現在有7支社區志愿服務團隊,大家參加活動的熱情很高漲,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在疫情防控和垃圾分類推廣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陳金吉說道。

從村民到居民,轉變的不僅是身份,還有越來越美好的生活方式。如今的金沙花苑小區里,群眾的幸福感都藏在點點滴滴的細節里。(□本報記者 歐陽育玲 文/圖)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