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境內興建關帝廟數十座 關帝文化世代延續

2021-08-10 10:11:12 來源: 閩南日報

0瀏覽 評論0

關羽由歷史上一位武將衍成民間信仰的關圣大帝,得益于歷代皇帝對關羽的神化,隋開皇九年(589年)創建的解州關帝廟,以及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杰作《三國演義》對關羽形象的美化塑造,更使其聲名大振,特別是明代以后,關帝便被認為是勇武和忠義的化身,成為“古今第一將”,能驅妖降魔、扶助忠義、保境安民等。關帝在全國的影響逐漸擴大,民間擁有眾多的信仰者,并奉為神明朝拜。關帝廟、關帝在民間有多種稱呼,關帝廟又稱關王廟、武廟等,關帝又稱關帝君、山西夫子等。

長泰在明代就建有零星幾座關帝廟,對關帝的信仰,歷史悠久,關帝文化源遠流長。據明嘉靖版《長泰縣志》記載:“關王廟,在治北。”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從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達到了與文圣孔子并駕齊驅的地位。

長泰在雍正三年以后,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年春秋在城內武廟舉行致祭儀式。據清乾隆版《長泰縣志》記載:“關帝廟,舊稱關王廟。今更建于縣治西城隍廟東,每年春秋致祭在此。”“祭關帝禮,歲凡三舉,華誕用本日致祭,春秋以部文頒示為期。屆期,主祭官穿蟒袍,先追祭三代,帛三、豕一、羊一、籩豆各四,行二跪六叩首禮,三獻后,再行二跪六叩,焚帛,易朝衣。祭帝,帛一、牛一、豕一、羊一、籩豆各四,行三跪九叩首禮,三獻后,飲福,受胙,再行三跪九叩,焚帛,禮畢。”可見,當時祭祀關帝及其祖先的儀式規范而隆重。

清代是關帝信仰的鼎盛時期,長泰境內興建的關帝廟有數十座,現存主要有:外武廟、鶴亭隆漢廟,林墩的瓜園關帝廟、石橫關帝廟等。因原先廟宇已倒塌,供奉從它處轉來關帝神像的有戴墘二帝廟(關帝、保生大帝)、高層福會宮、古倉慈惠宮、京元隆顯宮等。現介紹至今還保存完整、頗具特色的二座關帝廟:外武廟、鶴亭隆漢廟,來說明長泰武廟的歷史與文化。

一、外武廟

據民國版《長泰縣志》記載:“外武廟,祀山西夫子,在西門外石步橋(今已廢)。”石步橋,原稱西安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長四十一丈五尺,闊七尺,瀕臨錦溪,并在西安橋右側建一座關王廟(小廟)。清雍正年間,根據朝廷的諭令,在城內的城隍廟東側新建一座關帝廟。后來,為區分這二座關帝廟,把位于城內的那座稱為內武廟(今已廢),位于城墻西門外的這座稱為外武廟。

清乾隆后期至嘉慶初年間,長泰、外縣信士,僧人踴躍捐資,由堪輿名家、富商、京元社人張照庶主持重擴建西門外石步橋邊的外武廟,現位于人民路西端,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石、磚、木結構,建筑面積255平方米,分門廳、正殿二進,中為天井,門面墻上,嵌有一副石圓窗和一副透雕方形石窗,大門由一對抱鼓石及一副陰刻楷書石對聯組成,對聯的內容為:“大圣賢從人倫作起,真學問自麟筆傳來。”廟內的石柱、石窗上陰刻有捐奉人姓名10余處。正殿奉祀關羽雕像,關平、周倉分立左右,個個勇猛剛毅,神態端莊,旁邊還安放“肅靜”“回避”等木牌及古代兵器,氣氛莊嚴、肅穆。正殿梁架上還懸掛有明萬歷進士、廣西布政使楊瑩鐘,清康熙進士、翰林院編修吳一蜚,民國時期陸軍中將陳林榮等長泰鄉賢、知名人士題的“忠義千秋”“精忠大義”“雄武神威”“浩氣長存”“萬古流芳”等匾額。

至今,外武廟還遺留二通石碑記,有的字跡雖已風化,卻是珍貴的廟宇文化遺存。一通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立的,碑文中刻有“人一里關帝廟”。據清乾隆版《長泰縣志》的記載:“人和里,今分為‘人一’、‘人二’二里,西門外社,系人一里。”這些記載說明關帝廟位處西門外,后稱為外武廟;另一通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立的《祀典外武廟》,碑文為《長泰縣政府布告第六號》全文,落款“縣長張樹檀,中華民國廿六年三月”。

清代中期重擴建外武廟是集各方之力,廣結善緣,也說明關帝的信士眾多,深受人們敬仰。數百年來,每逢農歷五月十三關帝君圣誕日,當地都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二、鶴亭隆漢廟

位于武安鎮鶴亭村下陳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前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近年有重修,現存建筑為清代風格。坐西北向東南,建筑面積142平方米,石、磚、木結構,由前廳、天井、兩廊、正殿組成。前廳外檐門楣上刻有龍、人物浮雕,石門框題聯一對:“義軼云臺氣吞吳魏,忠扶漢鼎志本春秋。”落款為“道光乙未年(1835年)桂月重修”,門楣上懸掛“隆漢廟”匾額。正殿的神龕供奉關公神像,梁架上懸掛“正氣參天”匾額。每年農歷正月十二舉行祭祀活動。

隆漢,顧名思義,表明魏蜀吳三國鼎立,群雄爭霸,戰火紛飛,關羽始終追隨劉備,忠于蜀漢,矢志不渝。“興復漢室壯志未酬,忠義之概撼動天地。”

三、長泰關帝廟的文化特色

關帝一生忠義、正氣,塞于天地之間,歷代文人學士對關帝的景仰,發之于筆端,展之于楹聯,俯拾皆是,許多是文學精粹,可供欣賞和借鑒學習。在長泰的關帝廟中,大都遺留有贊頌關帝“忠、義、頂天立地”的對聯,氣勢磅礴,現將部分對聯摘錄如下:“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忠貫日月神襯萬代,義薄云天顯赫千秋”。

外武廟的大門對聯:“大圣賢從人倫作起,真學問自麟筆傳來。”與許多關帝廟楹聯不同,獨辟蹊徑,構思獨特,向廣大世人勸勉:應該怎樣做人和做學問才能成為學問淵博的圣賢之才。雖沒有出現“忠、義”二字,卻已包含于圣賢和學問之中,反襯了關羽是一個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大圣賢,是歷代百姓學習的楷模。數百年來,這些對聯殊途同歸,寓意深遠,不僅展現了關羽是一個忠義仁勇且武藝高超的武將形象,而且啟迪后人應重視修身養性、為人處事的真諦。

關帝備受歷代百姓的尊崇和愛戴,關帝文化也因此在民間世代延續。如今,外武廟香火已遠播至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常有臺胞、僑胞慕名到外武廟朝拜。海峽兩岸之間的關帝廟宇文化交流,體現了閩臺一家親,同俗共仰,情誼相通。(記者鄭阿忠 )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