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記前往木偶館 品味工匠藝人高超技藝
2021-06-22 14:20:41 來源: 東南早報
0瀏覽 評論0條
5月30日,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學記前往岵山鎮(zhèn)明德堂木偶館,在藝津木偶劇團負責人、永春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楊章火的帶領下,參觀了木偶服飾展、木偶頭冠帽展、木偶頭雕刻展,走進木偶世界,開啟木偶的探秘之旅。
當天,楊章火還為學記們演繹了提線木偶戲——《小沙彌下山》,并教授了學記們掌中木偶、提線木偶的操作方法。在參觀和體驗中,學記們不僅被楊師傅精湛的操作技術所折服,更深深品味到木偶的服飾、冠帽、木偶頭的精美和工匠藝人的高超技藝。
★體驗操縱木偶
□學生記者 郭馨鈺
(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二年級)
通過楊老師的介紹,我懂得了最初的木偶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貴族的一種陪葬品。
木偶源于漢、興于唐、盛于明清,主要由木偶頭、冠帽、服飾等組成,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是木偶頭了。木偶頭是用香樟木雕刻的,因為香樟木易于雕刻,還有香味,而且比較不會被蟲蛀。
現(xiàn)場,我還體驗了一把如何控制掌中木偶。在楊老師的指導下,我伸出右手,用食指控制木偶頭,大拇指控制木偶的左手,剩下的三根手指控制木偶的右手。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與小伙伴一同表演起來。此刻的我仿佛化身為木偶,與小伙伴舞著、跳著、笑著、鬧著,玩得不亦樂乎!而提線木偶的操作就更復雜了,一尊提線木偶往往需要十幾根甚至三十幾根懸絲來操作它,實在太難了。一不小心,提線木偶的懸線在我的操作下都打結了,而楊老師的表演卻活靈活現(xiàn)的,精彩極了。
★驚艷的木偶表演
□學生記者 劉俊鋒
(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二年級)
一進古厝,我就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楊老師與我們分享了木偶的種類,有杖頭木偶、鐵枝木偶、提線木偶、掌中木偶……而泉州地區(qū)的木偶主要有兩種——掌中木偶和提線木偶。
其中,提線木偶是用懸絲來操縱的,非常考驗表演者手指的靈活度。最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楊老師帶來的提線木偶表演——《小沙彌下山》。只見小沙彌各個身體部位都被懸絲牽引著,總計有二三十根。最為神奇的是小沙彌在楊老師的操縱下一會摔跤、一會念佛,看上去憨態(tài)可掬,活靈活現(xiàn),著實驚艷。
★細節(jié)之處皆是匠心
□學生記者 林澤宇
(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三年級)
一進入展廳,楊師傅便詳細為我們介紹了木偶的制作。據(jù)說,整尊木偶最有價值的要數(shù)木偶頭了,它需要經(jīng)過打坯、粗坯、細坯、上土、噴色、及須、裝戴等七大步驟才能完成。看著眼前一塊再普通不過的木頭,最終竟然能演變成造型各異、面目不一、生動傳神的各個角色形象,令人心生敬佩。
而木偶頭冠帽又叫頭盔帽,帝王、貴族所戴的禮帽稱為“冠”;武職人員所戴的叫“盔”;帽子最繁雜,名目繁多。頭盔帽根據(jù)人物身份、性別、年齡、地位不同,裝飾也不一樣。每個頭盔帽都是用紙皮和絲綢做成的,一用就是幾十年,對工藝的要求極高。
不過在這些木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木偶各式各樣的服飾。木偶戲服也很考究,多采用綢布和金、銀、五彩繡線手工縫制。戲服分為文武兩類。而文服、武服又分了好多類別……
小小木偶,從頭、冠帽、服飾,每一處都是細節(jié),每一處都展現(xiàn)著手藝人高超的技藝。(記者 顏雅珍 劉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