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景觀“創”起來 泉州臺商投資區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2020-07-22 08:49:53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浮山村改造元代石塔周遭環境為口袋公園,成為村里美麗一景。

日前,泉州臺商投資區出臺《泉州臺商投資區鄉村振興試點示范工作方案》,鼓勵基層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路徑模式,培育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要求每個鄉鎮創建1條鄉村振興示范線路,同時與鄉村微景觀創建行動相結合,帶動全區78個建制村全面振興。

□本報記者 黃雅珊

通訊員 陳孝強

黃麗云 文/圖

造亭子建公園 美麗鄉村添新景

走進張坂鎮山內村,一邊是綠意盎然的青山,一邊是清澈見底的溪流,微風拂面,滿是清新。再往里走,湖心小島的正對面,另一個鄉村微景觀已經進入施工收尾階段。根據規劃,這里將建設另一個休憩亭子,與建成的東壩湖心亭遙相呼應。

張坂鎮山內村村主任蘇強強介紹,山內村今年將扮靚“水庫名片”,對橋東壩湖心島和水庫周邊進行景觀提升,形成集休閑、觀光、親水為一體的“一心(游客接待中心)、兩島(東壩湖心島、西壩湖心島)、三園(橋頭公園、村委會旁公園、森林小公園)、一帶(沿岸景觀帶)”水庫沿岸休閑景觀帶,為鄉村生態旅游打好底色。

在張坂鎮浮山村荷石自然村的一角,一個口袋公園已經建成,內有5座元代石塔,形成了一處古色古香的微景觀。據悉,以前,由于周邊房子建造了起來,該地越發顯得低洼,加上雜草叢生,元代石塔湮沒在其中,很不起眼,鮮有人靠近。浮山村黨支部書記曾秋月介紹,浮山村是2019年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去年,浮山村投入20多萬元,對這處500平方米的地塊進行了休整,并配置了2套石桌椅,使之成為一個口袋公園。如今,這里已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

組織微景觀創作

樹一批示范樣板

記者了解到,5月7日,臺商區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出臺《泉州臺商投資區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微景觀創作實施方案》,按照村級申報實施、鄉鎮推薦監督驗收、區級評審補助的方式,組織實施鄉村微景觀創作,打造一批具有臺商區特色的鄉村景觀,創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示范樣板,形成一批可學、可復制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模式和先進經驗,示范帶動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推動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助推全區鄉村振興。

據悉,每個微景觀創建村可在村內選擇2至5個點創建微景觀,區級按照總造價的80%予以補助,并評審出4個優秀村給予10萬元的額外獎勵。浮山村、山內村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已先行先創石塔公園、湖心島等鄉村微景觀。今年。浮山村計劃再建設1個微景觀,山內村將在橋頭公園基礎上融入更多閩南農耕文化進行提升。此外,今年,洛陽鎮前園村、梅嶺村,東園鎮龍蒼村、群青村,張坂鎮前見村、后蔡村、崧山村,以及百崎鄉白奇村等8個村也將實施微景觀建設。

再創區級示范線路

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漫步于白奇古街,腳下是平整的仿古自然面舊石板,兩側是清新的手繪宣傳墻,老人蹣跚其中,小孩來往奔走,一派祥和讓人甚是愜意。

“移風易俗樹新風”“遏制農村陋習 倡導文明新風”“順社會發展之勢 應群眾呼吁之聲 行移風易俗之舉”“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古街上,一面面主題鮮明、內涵深刻、通俗易懂的文化墻讓人忍不住駐足觀看。白奇村利用白奇古街改造契機,將原本的危墻、裸墻修繕后,圍繞“中國夢”“移風易俗”等主題,手繪成文化墻,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倡導文明新風。

記者了解到,白奇村依托優惠的民族政策、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秀的民族風情文化優勢,秉承百崎人愛拼敢贏的開拓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和經濟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被國務院授予“創建無邪教示范村”,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2019年度“福建省鄉村旅游村”、泉州臺商投資區鄉村振興示范線路村。

白奇村只是臺商區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個縮影。根據日前出臺的《泉州臺商投資區鄉村振興試點示范工作方案》,今年,臺商區將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區鎮村同步推進,突出特色培育,著力機制創新,促進全面振興,加大試點示范力度,力爭到2020年探索形成具有臺商區特色、山海包容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健全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推動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

除了繼續推進山內村和浮山村兩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向鄉村振興路子邁進,今年,臺商區還在去年認定的市級示范線路(張坂鎮后蔡—山內—塘園—崧山村)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新增創建3條區級示范線路,分別為百崎鄉白奇村(白奇古渡、五一水閘、接官亭、鄭和渠、家廟)—鎮區(法制廣場、回族史館、仕初公園)—蓮埭村(鄭和渠微景觀、溯源公園)—下埭村(郭仲遠墓、音樓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洛陽鎮梅嶺村(美麗鄉村、愛國主義教育人防基地、陳伯達故居)—前園村(美麗鄉村、稻香園、生態公園)—嶼頭村(基層黨建、農貿市場村集體經濟創收、紅樹林文體綜合廣場、番仔四排樓)—萬安村(古村落、洛陽橋、洛陽古街、尼庵巷百姓書屋),東園鎮群青村(美麗鄉村)—龍蒼村(特色僑鄉黨建基地、鄉愁記憶館、番仔樓),持續推動“盆景”變“風景”,形成串點成線、集中連片、以片帶面的效應。

[責任編輯:林春婷]

相關閱讀